带着养母去读研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随州女孩孙玉晴与养父母的故事 随州论坛全媒记者 许享红 伍雅兮 她是“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是“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是“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她荣登“中国好人榜”! 这位获得诸多荣誉的90后姑娘叫孙玉晴,是随州市淅河镇人。 9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孙玉晴的“获奖词”令人感动:“孙玉晴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悉心照料养父母,养父去世后,她带着年近八旬多病的养母求学。孙玉晴敢于担当,二十多年如一日,竭尽全力尽一份孝心,携爱前行,用力奔跑,是有孝心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各大媒体聚焦孙玉晴,随州的父老乡亲也对孙玉晴非常关切:是什么力量支撑她“携爱前行、用力奔跑”呢? 9月下旬,随州日报全媒记者探访了孙玉晴及其亲友、师长。 “我被收养时,养父已经65岁” 1991年秋天,孙玉晴出生后便被亲生父母遗弃在随州火车站,养父母捡到她时已分别65岁和51岁,他们将小玉晴视如己出,倾其所有,养她长大,送她上大学。 由于家里条件差,5岁开始,孙玉晴就和养母一起捡废品,和养父一起卖废品。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她都和妈妈一同起早贪黑地捡废品、割猪草,和爸爸一起去十几里外的收购点卖废品。 孙玉晴说:“父母收养我的时候,年纪都很大了,他们不是为了‘养儿防老’,而是由于善心和善念,疼惜一个生命,他们视我如掌上明珠。” 据孙玉晴的初中同学汪远霞回忆,玉晴的养父母非常舍得为她花钱:玉晴牙齿不整齐,他爸爸70多岁了还送她到淅河镇,给她配牙套矫正。 “在医院照顾爸爸,回家里照看妈妈” 玉晴上高中时,养父孙希贤已经80多岁,患高血压偏瘫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经常住院。屋漏偏逢连夜雨,养母吴世菊为了给玉晴挣学费在家养猪,却不慎发生意外头部受重伤,虽及时手术保住了性命,却留下后遗症。养父母都需要人照顾。 孙玉晴高中时的班主任、随县二中教师高健回忆道:“孙玉晴非常坚强,学习特别刻苦,成绩比较好。但是父母双双病重,离高考还有3个月时,她请假回家照顾父母……” 玉晴一边照顾病床上养父和患病的养母,一边挤时间学习,医院家里两边跑。高考临近时,玉晴的养父离开了这个世界。 孙玉晴考上了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的专科。她忍着失去父亲的痛苦,安顿好母亲,走进了大学。一进校门,她便下定决心:要通过升本考试,还要考研究生,不负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当时,孙玉晴面对的最为急迫的问题是学费和生活费。她一边学习,一边在学校食堂打工,帮食堂卖饭、洗碗、擦餐桌、打扫卫生,食堂为她免去一日三餐生活费,每个月还发80元工钱。此外,她还做销售、翻译、发传单、做家教……孙玉晴的大学同学刘晓琴回忆道:“孙玉晴是一个特别不怕苦的‘奇人’,她除了上课、兼职,剩下的时间全部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 天道酬勤!孙玉晴不仅成功考取了本科,并且在2016年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您陪我长大,我要陪您到老”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离世是玉晴心中永远的痛。为了尽孝,孙玉晴决定“奢侈”一次,完成养母“到首都北京看看”的心愿。2015年,大学毕业将近,养母的身体却每况愈下。玉晴在母亲节里给养母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物——用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带她乘坐飞机去北京,参观了天安门,瞻仰毛主席纪念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她的孝心故事。 2016年,77岁的养母所患的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为了方便照顾养母,在西北工业大学读研的玉晴把她接到西安照顾,承担着求学和照顾养母的双重重担。 由于病情严重,孙玉晴的养母常常出现异常行为:“不听话”、擅自出门、走丢,甚至摔伤。孙玉晴给她戴上胸牌,上面留着自己的电话号码。有时玉晴正上着课,一听到妈妈出现状况,她就飞速赶到…… 有时妈妈半夜闹着要出去,玉晴实在哄不住,就会陪妈妈出门,然后慢慢哄她回来……尽管特别辛苦,非常疲惫,玉晴却坚定如初:“妈妈,您陪我长大,我要陪您到老。没有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我。” “未来想当教师,用爱回报社会” 孙玉晴说:“一路走来,我非常幸运,很多老师都帮助过我,我也非常感恩我的老师。” 玉晴深情回忆道:高一的英语老师给她买衣服;高三的班主任替她交伙食费……她说:“我想把这份恩情和善心传递下去,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当名教师,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更多的学生。” 2019年9月,孙玉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博士。国庆前夕,记者获悉,为了让养母吴世菊能得到更好的照顾,玉晴在随州老家为她找了一所养老院:“住养老院的费用由我筹集,我有奖学金,还可以继续做家教、做兼职,一定能把妈妈赡养好。” 百行善为先,百善孝为先。善心、孝心,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支持孙玉晴一路走来。玉晴高中母校随县二中的校长苏明东说:“孙玉晴同学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让我们师生感到无比骄傲,她孝老爱亲的事迹绝非偶然,而是优良社会风气的传承,优良家风的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