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新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悠久而厚重。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承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奋力打造“汉襄肱骨、神韵随州”。随州要实现这一目标定位,必须高度重视优秀文化特别是炎帝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坚持文化引领,传承与创新并重,真正使文化成为推动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 一、探寻炎帝文化的时代价值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诸多典籍记载和研究表明,炎帝为距今约5000年的原始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在随州出生,而后一代代部落首领迁徙到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足迹遍及华夏大地。炎帝神农始作耒耜、发明医药、治麻为布、首倡交易、作陶为器、台榭而居等八大功绩,承载着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炎帝文化博大精深,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开创性、包容性,对于新时代引领推动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重要功能。一是农耕文化。在炎帝之前,先民们不善耕种,食不裹腹。炎帝首创农耕,带领先民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迈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农耕文明的兴起,使得人们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才能够稳定居住、繁衍发展,从而涵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可见,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传承农耕文化,发扬炎帝开创精神,有助于随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和活力。二是工业文化。耒耜等耕播工具的发明创造,直接促成了我国手工业的萌芽。炎帝部落手工制陶业、手工缝织业、手工冶炼业和建筑业的兴起,催生了原始工业文明,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后在随州出土的编钟、尊盘、鉴缶、鼎、壶等近万件青铜器,数量众多、工艺精湛,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代表了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也让随州成为一块创新创造的热土。如随州专汽产业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成为全国产品最齐全、资源最富集、特色最鲜明的中国专汽之都。传承弘扬随州悠久的工业文明和创新基因,有利于建设创新性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随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医药文化。炎帝神农“尝百草、疗民疾”,为中华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视为中医的开山鼻祖。后人不忘炎帝神农的杰出贡献和献身精神,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归功于神农氏,称为《神农本草经》。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中医药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风口。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大显身手,发挥了神奇疗效。随州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独特,造就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成为众多中草药的最佳生长区,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万多亩,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10余家,年实现产值近40亿元,出口近5000万美元。传承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随州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四是市场文化。现代商业的发展繁荣,最早源于炎帝神农首创的“日中为市”。《周易》记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如今,“日中为市”的商业源泉,已经发展成为全方位、多层次的经贸往来、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得益于市场文化的繁荣发展,随州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获批国家级出口专用车质量安全示范区,以香菇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稳居全省第一。当前,在国家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市场文化,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五是音乐文化。传说炎帝神农用梧桐树制成琴筒,用蚕丝作弦,创制了五弦琴,世称神农琴。炎帝造琴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来感化先民,协和人心、扶持风化。随州因神农琴与音乐结缘,因出土曾侯乙编钟而被称为乐都。曾侯乙编钟在国内国际诸多盛大场合出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和文化使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其中音乐文化有着特殊的作用,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六是寻根文化。炎黄子孙有着认祖归宗的深厚情结。传承弘扬炎帝文化,是维系全球华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随州炎帝神农祭祀活动由来已久,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民祭官祭并存相融。近些年,作为国家祭祀大典,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已连续十三年在随州成功举办,拜祖大典、文化高层论坛、专用汽车博览会、经贸洽谈等系列活动不断释放出节会拉动效应。继续办好寻根节,大力发展寻根文化,不仅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也是随州彰显城市魅力、推动经贸合作、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助推器。 二、从文化视角看随州发展定位 近年来,随州对接中央、省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市委、市政府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先后提出了“兴工富市”,建设特色、开放、文化、和谐随州“四个随州”“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品质随州”等发展战略。2020年12月召开的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深入分析了随州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主动承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提出建设“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的发展定位,顺应发展大势,切合随州实际。 “汉襄肱骨”更加注重经济实力和支撑功能,“神韵随州”更加注重城市内涵与品质,“神”在铸城市之魂,“韵”在绘山水之美。建设“汉襄肱骨、神韵随州”,是宜居宜业的美好愿景,切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为此,我们要推动炎帝文化等随州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旅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人、以文塑城,助推“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 三、发挥炎帝文化的助推作用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和2050年的目标任务,《意见》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炎帝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农耕文化遗产,加强保护与利用,发挥炎帝文化对“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的助推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大力传承弘扬炎帝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理应成为随州城市精神的核心元素、核心标识。要依托炎黄文化研究机构,建立专家库,完善常态化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发动社会各界,深入挖掘炎帝文化、炎帝精神的丰富内涵,系统整理炎帝身世传说、出生地传说、活动区域传说、功绩传说、风物传说、祭祀传说等,做好文化典籍数字化和整理出版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活动载体,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多角度宣传阐释,用开拓、创新、进取、奉献的炎帝精神启迪智慧、破除束缚、开阔思路,多途径增强炎帝文化的生命力、穿透力、影响力、感召力。要充分利用炎帝文化、炎帝精神的研究成果,推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建设“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的新征程中,传承弘扬炎帝精神,立足随州的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特色突破,敢于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生强,不断提升专汽、香菇、风机、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推动随州从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大市、文化旅游资源大市迈向文化旅游强市,不断拓宽随州特色发展的新路径。 (二)增强炎帝文化纽带功能。炎帝精神的人文思想,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有着日益广泛的国际共鸣和强大正能量。要发挥炎帝文化、炎帝精神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民族团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载体,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密切全球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致力构建世界华人精神家园,营造维护祖国统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推动炎帝神农故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力度,谋划实施“世界华人宗祠庙”“中华民族园”等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增加特色旅游休闲设施,增强景区寻根文化、农耕文化、医药文化的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在不断增强炎黄子孙的血脉认同、文化认同的同时,加快建设全国具有吸引力的“谒祖圣地”,为“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助力加油。要继续办好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创新办节的模式和机制,积极探索多主体联办、多活动套办和多形式活化、多途径市场化的路子,每年邀请台湾、港澳和世界各国政界、宗教界、文化界、企业界等领域的重量级华人华侨嘉宾参加,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联谊、经贸洽谈、专题招商等活动,将寻根节打造成综合效应品牌、湖北省第一文化品牌、全国知名文化品牌,以此为纽带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把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红色文化等随州特色地域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依托,以旅游为文化的载体,加强文化引领、融合发展,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随州旅游发展的乘数效应。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彰显乡土文化、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的吸引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现代观光农业、森林康养、中医药种植加工出口等产业,建设一批农耕体验区、文化风情小镇,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和吸引一批涉农企业和市场主体,创建农耕文化休闲园地,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展示炎帝农耕时代的思想精华,诠释其聪明智慧。要以旅游的理念推动工业转型,积极研制、开发、生产旅游活动用品和旅游住宿设施用品,探索汽车嘉年华、专汽文化博览、应急产业论坛、研学旅行等模式,打造一批工业旅游景区景点。要坚持铸城市之魂、建品牌城市,继续在城市建设中,全方位有机融入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等文化符号,以文化丰富城市内涵,建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大力发展演出、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产业,将炎帝文化等随州特色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要发挥旅游业龙头作用,带动旅游过程中相关行业的产品销售和文化、金融、保险、医疗、康养、体育、娱乐休闲、商务会展等服务业发展,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四)加强文化旅游开放合作。依托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西游记公园、千年银杏谷、徐家河旅游度假区、随县桐柏山、田王寨、淮河漂流等景区景点,推动与“襄十随神”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河南南阳、信阳等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加强协同、精心谋划,整合串联炎帝文化、三国故事、武当道韵等优质文旅资源,推动与鄂旅投等省文旅企业合作,串珠成链打造经典旅游线路。与襄阳、孝感、荆门、神农架等地沟通合作,推进大洪山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加强“襄十随神”城市群“一卡通”旅游合作,借助多种媒介,分享旅游信息资源,逐步形成鄂西北“一站式”全域旅游新格局。坚持以融通的思路,加强与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景区、湖南炎陵景区等地实行大区域对接协作,打造寻根之旅的大旅游线路。 (五)促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炎帝文化、炎帝精神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和生产劳作、居家生活、休闲娱乐、传统习俗、乡音俚语、人际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充沛的给养。要发挥炎帝文化、炎帝精神的激励促进作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农村治理中,注重发挥炎帝农耕时代的乡贤文化、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塑造新时代家风和新型农民精神,推动建设文化强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作者系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