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光文 于 2018-1-9 19:37 编辑
在春联出现之前,桃符、春贴都会于春节期间在民间使用。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中说得非常清楚: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由此可以知道,桃符的功能与门神、钟馗作用几乎相同。此外,桃符常以书画结合的形式出现,而后世的书法对联却与画无关。 春贴又称春帖、春牌、迎春牌儿等等,在古代亦为春节时贺岁之用。根据各类史料记载,可见春贴与桃符原非一物,质地不同,应为纸质。春贴使用的时间与桃符也不同,虽然也作为年货配套出售,但使用的时间却在立春日。 春贴上写什么?据文献记载,有写诗者、写联者。在宋代春贴还成为一种迎春专用的诗体。苏东坡就曾写过《乐语十六章春贴子词》,还作为书法作品留传后世。 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副楹联,便产生于南京,当时为六朝时期梁代的京城建康城。 徐州人刘孝绰在京城做官,因不喜官场倾轧而辞官,并在家门上题了“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一副联语。此联一出,众人都争睹效仿,清谭嗣同的《石菊隐庐笔记》中称当时“亭台柱壁,莫不题之”。 它比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联早了四百多年。 春贴上写的内容主要是宜春的诗和句子,体现人们对春天即将来临的向往,赞美春天,但也并非与对联无关,元人就有在春贴上写“官居东壁图书府,家在西湖山水间”。在元代,春贴上书写对联已成风气。 渐渐地,纸质、方形、大红的春贴演变成了红色的长条,上书书法对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春联。而这一时期,发生在明朝。 “对联天子”朱元璋对楹联贡献大。 《南京历代楹联》一书中,开篇即讲了朱元璋的多个与对联有关的故事。清代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也就是说,由于朱元璋以皇帝的身份大力推广,使得春联在金陵城开始盛行。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看到“朱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明太祖当皇上国泰民安”等对联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偏偏有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民间传说,朱元璋与对联有许多轶事。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明万历三十八年周晖所著《金陵琐记》卷一《春联》条中,记有明太祖朱元璋御书春联赐徐达事一则。 朱元璋的确对楹联情有独钟,在许多场合喜欢出对子考对方才学。而在朱元璋之前,春联一说几未听闻。朱者,红也。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春联要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用意就在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