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普通会员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3-25 16:41 |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曾都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做精乡土气息浓厚的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村民吃上旅游饭
“太漂亮了,不虚此行!”深秋时节,曾都区洛阳镇永兴村热闹非凡。金黄的银杏叶把千年银杏谷装扮成童话世界,优美的景色引得游客赞不绝口。
永兴村地处偏远,数百棵古银杏是村中一绝。过去没有开发利用,村民守着“宝贝”过穷日子。2014年,村里引进企业建成景区,银杏树变成“摇钱树”,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全村超过一半的人受益于旅游产业,60多户办起农家乐,30多名村民成为景区员工,旅游旺季还可安排60多人临时就业。”村主任胡享艮介绍。
7组村民周银芝早年在外务工,看到乡村旅游机遇后,毅然回乡改造老房子,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农家饭庄,高峰时一天营业额过万元。“家里还种了十几亩田,养了鸡、鸭、鹅等,一年下来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
8组贫困户刘克礼则选择在景区门外摆摊,向游客出售土鸡蛋、板栗、银杏果等土特产。“南瓜、红薯等以前吃不完只能烂在地里,现在也能卖钱,绿色无污染,很抢手呢。”他说,来这里摆摊的除了本村人,还有不少周边村的农民。
乡村旅游壮大了集体经济。近年来,永兴村不仅还清债务,还积累不少资金改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村里按照徽派风格统一设计建造房屋58户,硬化道路27公里,清淤堰塘13口,还开展‘厕所革命’,修建广场和文体设施。”胡享艮说,目前村里正在建设民宿馆,组建观光合作社,发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旅游产业。
传统农业拥抱新技术
宽敞明亮的大棚整齐排列,沉甸甸的瓜果挂满枝头,绿油油的蔬菜生机勃发……走进曾都区万店镇小河沟村蔬菜产业基地,仿佛进入“蔬菜王国”。
小河沟村是万店集镇南大门,距随州城区20公里,交通便利,土地平整,水源充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菜豌豆、泡泡青等品种远销北上广。
为加快发展蔬菜产业,万店镇今年整合资源,计划投资5460万元,在小河沟村建设2000亩现代化蔬菜大棚,作为全镇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的扶贫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普通户致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基地看到,2个高端温室育苗大棚已经建好,种满西红柿和青椒。“这是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示范大棚,试种了从山东引进的6个新品种,目前都很成功,下一步将在全村推广。”负责管理大棚的菜农王丛介绍。
王丛是隔壁塔湾居委会的蔬菜种植能手,2009年到小河沟村流转70亩土地,和丈夫一起种植大棚蔬菜。夫妻二人经常为村民传授种菜技术,还吸纳不少贫困户就业。
距离温室育苗大棚不远处,20个第九代蔬菜大棚正在建设中。“和传统大棚相比,第九代大棚优势更明显,垒的土墙厚,保温被增加保温棉,保温保湿效果好;水肥一体进行施肥、滴灌,自动雾化叶面,施防效果好;自动轨道车采摘,省时省工,经济效益好。”村支书张和平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种菜是个技术活,传统农业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张和平说,到今年底,全村将高标准建成202个蔬菜大棚,预计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带动200户农民参与蔬菜产业化经营。
南果北种激活黄土地
大棚内,鲜艳的火龙果点缀在绿叶间;葡萄园里,晶莹的葡萄挂满枝头;山岗上,熟透的猕猴桃等待游客采摘……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曾都区南郊办事处邓家老湾村的盛亩园生态园,丰收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盛亩园的特色,是将南方水果引到随州来种植。”生态园负责人邓东介绍。从2015年至今,该园先后投入2000万元,成功种植红心火龙果、杨梅、红心猕猴桃、美人指葡萄等多种南方水果,总占地面积1650亩。2017年开始挂果,去年进入丰产期,葡萄采摘6万斤,火龙果亩产达4000斤。
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带动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务工、增收。目前,生态园有12名固定员工,还绑定10户贫困户,优先安排他们就业。
“在这里干活,每天走几分钟就到了,有收入还能顾到家里,挺好的。”家住生态园附近的贫困户张传财,除了年底分红,打零工每天还有100多元收入。
邓东介绍,为了向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游玩体验,公司在山岗上开辟出一片烧烤基地,可容纳200余人烧烤、野炊,亲子游乐场、花海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还计划购买几节火车皮建主题餐厅……
“我们村以盛亩园生态园为核心,发展热带水果种植,以生态项目为引领,以观光旅游为目标,努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风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村支书邓如义说。(原载于2019年11月18日湖北日报第十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良英 通讯员 张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