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21904|回复: 0
收起左侧

任儒举(原创) | 谁的诗词惊艳了千年?!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5-28 00:03
  • 签到天数: 39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3-4-10 1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本帖最后由 静心若雪 于 2023-4-10 11:30 编辑

    谁的诗词惊艳了千年?!
    文|任儒举

      谁的诗词惊艳了千年?!
      是两宋——北宋和南宋!

      至今,史学界对两宋——北宋和南宋仍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有人说,宋朝积贫积弱,动辄挨打,活得很卑微。持这一观点的有钱穆、翦伯赞等。他们认为,宋朝对外积弱不振,内部积贫难疗,举步维艰,十分菜鸡。

      而另外一些学者,如陈寅恪,却评价宋代为“造极之世”。那是一个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一大半的富庶之国,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事实上,这个商业发达、空前繁荣而又被动挨打的王朝,却始终将其财富密码书写于东京梦华、武林旧事和精致到不能再精致的宋词之中,几乎无人所及!

      信手拈来,两宋时期出来的都是大腕!

      辛弃疾、范仲淹、朱熹、陆游、王安石、文天祥 、范成大、李清照、欧阳修、程颢、杨万里、陆游、 柳永……还有苏氏兄妹、宋氏兄弟哪一个不是牛逼哄哄、誉满海内?

      但是,这个话题有点大,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这里要说的是两宋中出现的另一个“两宋”,一个叫宋祁、一个叫宋痒,一母同胞的兄弟俩。

      为什么要讲这兄弟俩?

      因为他们和宋朝一样充满着传奇。而且他们传奇的经历还始于应山(现为随州的广水市)。据《应山县志》载:北宋年间,应山城南门外有座法兴寺。这座寺院环境幽雅,一些本地和外来的书生都喜欢到这里读书。

      顺便说一句,古时的寺院并不是烧香许愿之所,而是官方一个办公机构。也是科举时代,朝廷专设这些寺院供南来北往的秀才温习的学馆。不过这样的学馆佛教的氛围却很浓厚,里面教的并不是那种传统的文化课知识,而是类似于后来传教的教堂。

      有一年,一家姓宋的人从德安府(现为孝感安陆市)搬到应山城来往。宋家的两个小孩宋庠、宋祁 ,就在法兴寺启蒙读书,每天必到,从不间断。


      某年夏天,下了一阵大雨后,兄弟俩嫌屋里闷热,就拿上书,到了寺外小河边的柳荫下。宋庠朝堤下一望,吃了一惊:“哎呀,瞧那些蚂蚁!”原来 ,小河的水雨后猛涨,淹住堤半腰的一个蚂蚁窝,密密麻麻的蚂蚁从窝里爬出来 ,正在水面奔命、挣扎。

      宋祁看见说:“真可怜,这些蚂蚁都快被淹死了!”宋庠提议说:“我们快去把蚂蚁救起来吧。”说着兄弟俩各折了一根柳枝,爬到堤坡下把蚂蚁往堤上拂,可拂来拂去,只拂起很少几只,绝大多数蚂蚁还在水里。宋祁说:“想个么办法,让它们自己爬起来就好”。宋庠想了想说:有了,你在这儿用柳枝把蚂蚁拦着,莫让水冲走,我去寺里找样东西来 。

      说罢,转身跑回寺院,不一会儿就拿来了一把才折的竹枝,一包向和尚讨来的糖。兄弟俩把竹枝编成辫儿当"桥",在上面敷上糖,再横伸到水里,蚂蚁闻到糖味,就纷纷爬上了"竹桥"。二人将一"桥"蚂蚁抬回寺院,看着它们另找新居去了,这才放心地继续去读书……

      过了几年,宋庠、宋祁同时进京赶考,兄弟俩凭着超人的才学,都写出了上好的文章。偏偏宋庠不晓得被么事打了个小岔,偶而疏忽,将文章中"蝼蚁尚且偷生"的"蚁"字写掉了一点,出了考场才觉察出来,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主考官批阅宋庠的考卷时,用手将卷面一拂,冷不丁拂出了一只蚂蚁。他当时并没在意,只顾阅读文章。

      当读到那个"蚁"字,见一只蚂蚁一动不动地爬在字上,就再一次用手将蚂蚁拂开,这才看出"蚁"少写了一点。主考官读完全文,对宋庠的文章一再拍案叫好,只可惜有个字少了一点,影响了录取。他很惋惜地翻转去看那个"蚁"字,万没想到,那只蚂蚁竟然又蜷爬在少写的一点上。主考官暗暗称奇,派人暗地查访,得知了编竹桥渡蚁的事。主考官赏识宋庠"有 德",就原谅了那个白字。

      判卷结果,二宋皆中首甲,按成绩小宋(祁)是头名状元,大宋(庠)是第三名探花。皇上宣新科进士进殿,钦赐宋祁头名状元,宋祁伏地不起。皇上就问 :"赐你头名状元,你为何不谢?"宋祁说:"按照礼仪,弟不在兄先,兄长宋庠不宜在我之后。"皇上说:"哪有兄弟同点状元的?"宋祁连忙叩谢:"谢主龙思!"结果,皇上亲自调整名次,把宋庠调到第一,将宋祁改为第十。就这样,大宋成了状元,小宋则是钦点的榜眼。再后来应山人接到二宋金榜高中的喜讯,就在二宋渡蚁的地方架了座石桥,取名叫"渡蚁桥";还在渡蚁桥旁边,修了座"兄弟状元"的牌坊……

      “两宋”的这段经历颇有传奇色彩,是可信、孰不可信。

      但是历史上的宋庠、宋祁兄弟俩是宋仁宗时代的同榜进士。这可是有据可查的。据说当年宋祁的名次原本在哥哥宋庠之前,但太后刘娥以为“以弟先兄”有违礼制,便擢宋庠为状元,将宋祁改为第十名。

      这“两宋”后来都成为北宋的名臣。

      坊间还传说宋祁有个不良爱好,就是出于寒窗苦读多年的补偿心理,追求享乐,尤其是迷恋歌妓。有一年上元夜,身居高位的宋庠仍到书院读《周易》,听闻其弟宋祁打着灯笼,拥抱着歌妓醉饮达旦。第二天,宋庠派亲信传话给宋祁,说:“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还记得某年上元同在某州州学内吃齑煮饭时否?”
      (齑,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可见宋氏兄弟读书时的辛酸)。

      宋祁却笑了,对传话的人说,你去告诉我哥,不知他是否还记得,我们当年同吃齑煮饭苦读是为了什么?

      这个坊间笑谈搁现在来看,也在情理之中。宋时虽偏安一寓、苛取偷生。但它重文轻武、文化和商业出现一种畸形的繁荣也是不争的事实。宋代的官员狎妓寻乐、妻妾成群是大环境所至。用现在的话说那叫时尚。再就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勤苦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就是为了享乐……

      但是,宋史对宋痒的介绍却比较详细: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来迁居开封雍丘。天圣(1023~1031)初年,举进士,开封府试、试礼部都是第一名,当时仁宗亲自考试策问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令他们与武举人混杂一起考察。宋庠说:“这不是用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仁宗下诏按他的建议办。

      密州土豪王澥私自酿酒,邻居前往捕捉他,王澥欺骗奴仆说:“他们是强盗。”叫奴仆杀死邻居父子四人。密州官府按法律将奴仆判罪,唯独王澥没判死罪。宰相陈尧佐庇护王澥,宋庠据理力争,终于王澥被判死罪。仁宗对待宋庠很看重,行将重用他。

      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上奏说:“宋,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是不吉祥。”仁宗没有当作一回事,有一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宋庠,于是就改成现名宋庠。

      宝元年间(1038~1040),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衔参知政事。宋庠任宰相文雅雍容,熟练通晓旧时的事,自从他执政,碰上事情总要分辨是非对错。没多久,宋庠以资政殿学士调职郓州,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离开职位,仁宗问宰相章得象,谁是可以替代范仲淹的人,章得象推荐宋祁。仁宗向来在意宋庠,又召他任参知政事。

      皇佑年间(1049~1054),宋庠升工部尚书。皇佑三年(1051),宋祁的儿子与越国夫人曹氏的门客张彦方交游。而张彦方伪造皇帝敕牒,替人补选官职,被判死罪。谏官包拯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于是命宋庠以刑部尚书掌管河南府,后调许州任职,又调到河阳,再升兵部尚书。

      宋庠多次说:“国家应当谨慎固守根本,京师地区的卫戍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后以司空职衔退休。去世后,谥号元献。宋庠从应考举人时,与宋祁以文章学问名扬天下,他生活节俭,不好声色,读书读到老也不厌倦。他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校定《国语》,撰写《补音》三卷。他天性忠厚,曾说:“叛逆狡诈、依恃神灵、残害他人、恃才傲物,我终生不做呵。”

      沈邈曾任东京转运使,多次以事侵害宋庠。宋庠在洛阳时,沈邈的儿子监管曲院,因把东西出借而县人欠下东西,他用杖打人,人死在路上,实际上是由于其它的病所致。而沈邈之子为府吏所憎恨,府吏想要按法律从严处理他,唯宋庠不同意,他说:“这怎么够得上治罪呢!”人们根据这件事愈加称宋庠是年高有德的人。

      回头再看宋祁,他的官声自然没有宋痒大,但名声却不比他哥哥差,他的一首词《玉楼春·春景》流传了上千年,至今无人超越: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从游湖写起,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把对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人生的珍惜写得韵味十足,成为誉满词坛的佳作。尤其"**枝头春意闹"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天杏花怒放的景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让我们仿佛看见成片的杏花和花枝跃动的小鸟、飞舞的蜜蜂……

      而在同一时期的都官郎中张先被人称作"张三影",其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尽人皆知。宋祁非常钦羡张先的才华,前往拜会。到了张府门前,不让通报,却让下人喊:"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听见,一边回答:"难道是'**枝头春意闹'尚书吗?"一边跑出屋来迎客。二人把酒言欢,一时传为千古佳话。

    微信图片_20230410104557.jpg
    作者:任儒举,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编钟》杂志编辑部主任。出版散文集《历史的屐痕》。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