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1621|回复: 0
收起左侧

编钟出世惊寰宇 ——随州曾侯乙编钟出土记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编者按: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对随州曾侯乙编钟文献价值的国际认可,作为公元前5世纪唯一存世的有声文献,编钟的铭文与乐音构成了不可替代的“活态档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人类音乐史的奇迹”。为深入宣传这一文化盛事,扩大编钟文化影响力,从今日起,本报刊发一组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历程、音乐价值、文化交往和传承利用等,敬请关注。

      在中国考古史上,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发现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当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抽干墓室积水,一套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的青铜编钟逐渐显露真容——这便是后来震惊世界的随州曾侯乙编钟。
      这套沉睡地下2400多年的古老乐器,不仅以其恢弘气势和精美工艺征服了世人,更以其卓越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意外唤醒沉睡千年的“编钟之王”
      1977年9月,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当地一支驻军部队在扩建营房时意外发现,地下有大量异常规整的褐色泥土。这一不寻常的现象立即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注意。经过初步勘探,考古人员确认这里存在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墓葬。
      197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时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谭维四担任队长的考古队正式开始了对这座古墓的发掘工作。当考古人员打开墓室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墓室内积满了水,宛如一个面积达两百余平方米的“大游泳池”。面对这一复杂情况,谭维四果断决定先抽干墓室积水,再开展后续工作。这一决策不仅保护了墓中文物免受破坏,也为后续的考古发掘创造了条件。
      随着水位逐渐下降,上、中、下三层钟架上的众多编钟一一露出真容。至此,一套气势恢宏的编钟呈现在世人面前。
      “水落钟出,如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数量众多的一套青铜编钟渐渐显露,且历经2400余年屹立不倒,把在场所有人都震惊到了。”曾侯乙墓考古发掘亲历者冯光生忆起40多年前那载入史册的一幕,仍难掩激动。
      经过整理,考古学家基本认定墓主为曾侯乙,是战国早期的诸侯,约葬于公元前433年。因此,随墓出土的这套编钟被命名为随州曾侯乙编钟。
      随州曾侯乙编钟整体呈曲尺形排列,钟架长达7.48米,高2.65米,由65件青铜钟组成,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钟架上,全套编钟总重达2.5吨。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甬钟,33件;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共12件,另有大镈钟1件。
      因其数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艺之精、气势之大,随州曾侯乙编钟被誉为“编钟之王”,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萌宠“木鸭”揭秘编钟演奏方法
      随州曾侯乙墓发掘时,从墓室积水中最先浮起的,是一只漆木制的“小鸭子”。“小鸭子”呈漆红色,憨态可掬,腹部有图案。
      正是这只萌宠“木鸭”,破解了这套战国早期大型编钟的演奏方法。
      “漆木鸭”,实则为鸳鸯漆木首饰盒。经过清理,考古工作者看清了盒盘所绘图案——一边是《击鼓图》,另一边是《撞钟图》。撞钟图上,乐师头戴面具,手拿木棒,从侧面敲击编钟。再联想到打捞鸳鸯盒的木棒,以及发掘编钟时散落地面的彩绘木锤,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编钟需多人合作,各自手拿木棒与木锤,通过敲击编钟发出声音。这幅撞钟图堪称随州曾侯乙编钟的演奏“说明书”。
      随州曾侯乙编钟下层大钟声音低沉浑厚,余音悠长;中层较大的甬钟音色圆润明亮,较小的钟清脆嘹亮;上层钮钟则透明纯净。各组钟配合演奏,天籁之音,令人震撼。
      1978年8月1日,出土仅几个月的曾侯乙编钟原件迎来第一次“演奏”,这场音乐会在随州一处礼堂举行,曾侯乙编钟演奏了《东方红》等乐曲……穿越2400多年的时空,随州曾侯乙编钟旋宫转调发出千古绝响,音色美妙,听者无不称奇。
      1997年香港回归时,经中央特批,从随州曾侯乙编钟原件提取录制古老的金石之声,与现代管弦乐共同演绎大型交响曲《1997:天·地·人》,气势磅礴。
      据考古整理,曾侯乙墓共发掘出土文物1.5万余件(套),其中包含编钟、青铜尊盘、青铜冰鉴、云纹金盏等数件国宝。
      这座地下“音乐大厅”,除了占据C位的编钟外,还出土了编磬、建鼓、琴、瑟、笙、箫、篪等众多乐器。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编钟之美成就“世界第八大奇迹”
      学界定论,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随州曾侯乙编钟之美,在于其铸造技艺之精。
      这套战国早期大型编钟由青铜铸造,钟体和钟架的纹饰,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有蟠螭纹、云纹、涡纹等,极其精美。不仅如此,其声音可清脆明亮,也可铿锵有力、绵绵不绝,亦可雄浑浪漫。特别是“一钟双音”的性能,表明当时的青铜制造技术已至炉火纯青。
      随州曾侯乙编钟之美,在于其彰显音韵之美。
      65件编钟拥有完整的十二音系统,可旋宫转调演奏复杂乐曲,与现代钢琴相差无几。镌刻其上的3755字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一生都在研究编钟的冯光生曾表示,“一钟双音”及“十二律”的发现,是中华古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随州曾侯乙编钟之美,在于其传承和合之美。
      编钟的造型为“合瓦形”,其代表的礼乐文明的核心理念也是“和”。2016年在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上,2017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上,2018年首次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时……随州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多次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奏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和合之美”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40多年来,观看过随州曾侯乙编钟、欣赏过编钟乐舞的各国政要,无不热情赞叹这一世界奇观。国宝编钟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