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普通会员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3-25 16:41 |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
楼主 |
发表于 2018-2-5 08: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味道已经模糊
可能是习惯使然,小镇人以及小镇附近的乡民的餐桌上都很少见到面饭,虽然这里并不缺少麦子。早晨起来家家都做一大锅白花花的米饭,先把米饭盛到竹筲箕里,然后将米汤倒回锅里和锅巴一起熬成半锅稀饭。这种稀饭叫锅巴粥,稀而不稠,香溢满口。早饭时,先吃一碗米饭,然后来碗锅巴粥,很舒服。中午和晚上,一律是炒早晨没吃完的现饭。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面饭:收获那么多的麦子,磨出那么多的面,不吃做什么呀!吃还是要吃的,只是吃法不同、吃的时机不同罢了。麦子的处理途径有二:一是卖给勤行做成熟食(诸如麻花、饼子、挂面、糕点之类),然后再买回来当零食吃(挂面还是上餐桌的主食,不能算作零食);二是等到夏天天气酷热米饭难以下咽的时候,再做成馍馍、做成手擀面吃。
这里的勤行业很发达,仅下街就有五家;附近的乡间还有。别看勤行多,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少就能卖多少。乡下有些半大的老奶奶,一年四季以贩卖吃食为生计,凭借自己的一双小脚有意无意地沟通了小镇和乡间的联系。早晨她们拎着个大竹筐到街上来进货,麻花、麻饼、油条装回满满一筐子,然后满乡间地转悠。走一路,卖一路,渴了喝口路边的山泉水,饿了啃个自带的凉馍馍。累是累一点,但每天都会有点进账,想想也值就不感觉到累了。
山道道上的这群半大老奶奶,生意做长了人也变得精明。比如,卖吃食不比做农活,浑身上下得收拾干净点,不能人还没到汗味就到了。知道了这一层,她们就很注意勤换衣服勤洗脸。夏天栀子花开了,她们会掐来一两朵插在发间;秋天桂花开了,她们会采些花瓣瓣藏在筐子的下面,等等。总之,她们知道如何让顾客愿意走近自己。再比如,农户家有了什么特别的需求,她们能帮办的也绝无二话。张家有人坐月子需要几斤好挂面,李家孩子定亲需要一对大喜饼……她们都会在勤行订好货并及时地捎回去,从来不让乡民们失望。当然,乡民们也不会亏待她们,既然出了力就得让人家赚几个。再说,添人进口、订亲娶亲件件都是好事;好事还能让人家说不好吗?
城里人有城里人的活法:用自己的钱赚别人的钱。
乡下人有乡下人的活法:用自己的汗换别人的钱。
这是一个消费麦子的路子,还有一个就是六月天的麸子馍馍手擀面了。在我们那里,家家都有青石磨,家家都有稀罗筛,他们把面磨得很粗很粗,几乎不剔除什么麦麸皮。做出来的馍馍又大又厚,馍馍上还明显地看得出一块块的麸子皮。用这样的面做出来的手擀面,也是宽宽的厚厚的,煮熟后面汤很连稠。黄昏将近,主妇们把煮熟的面舀在大陶盆里凉着,又从灶堂里掏出烤得焦黄焦黄的馍馍(我们叫“火炽粑粑”),就等着地里的男人们回来了。傍晚时分,饭桌子拖出来,面盆子端出来,一家人围着桌子就吃开了。这样的馍馍这样的面,在城里人那里是不屑一顾的;但他们却觉得好得不得了。不要以为他们是他们是因为穷,才选择了这样的粗茶淡饭过日子。不是的,完全不是的;他们从心里感到那味道很地道。
好多年我已经没有吃到这样的馍馍这样的面了。前几年,因为要接送孙女上幼儿园,曾在襄樊住过一年。襄樊的小巷道里有卖手擀面的,服务很好:厚的、薄的、宽的、窄的,你提出要求他现场为你加工。我因为那点麸子面馍馍手擀面的情结,每逢周末我就会去买一些回来煮了吃。可是,因为面粉太细白,面汤不浓稠,怎么也吃不出那个味道来。弄得我,一次次地购买,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地愁烦。
那馍馍那面条,再也吃不到了。虽然,那个味道已经模糊,已经说不清楚,但还是想吃。我告诉老伴我要写这篇文章,表达我对麸子馍馍手擀面的思念。老伴说我贱。可能吧,可能真的有些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