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曾都发布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4832|回复: 0
收起左侧

[曾都新闻] 曾都洛阳镇:红绿协奏山岗间

[复制链接]
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5-21 08: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这里是红色的热土——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率豫鄂挺进纵队进驻,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组建,光载史册。
  这里是绿色的天堂——千年古银杏见证大自然的馈赠,悠悠桃园河描绘诗情画意,印象乡村书写美丽画卷。
  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从革命年代淬火锤炼,到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红色基因代代传,接续奋斗不停歇。
  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
  4月25日,洛阳镇九口堰村孙家大院,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1939年12月,李先念率领鄂豫挺进纵队主力进入随南白兆山,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就设在这里,指挥战斗3年之久,创建了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讲解员罗琴声情并茂地介绍。
  纪念馆成立于1982年。1984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匾额。近年来,纪念馆先后被中宣部和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我们这里有3名讲解员,高峰时每天为2000多人讲解,每人要讲6场,每场平均用时45分钟。”罗琴坦言,虽然工作辛苦,但能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湖南衡阳工作的易华平利用调休时间,特意带着妻子和5岁的儿子前来参观。他说:“让孩子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就是想让他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李先念铜像广场,来自武汉、襄阳等地的参观者身穿新四军军服,纷纷合影留念,还有游客举着自拍杆现场直播,讲述五师官兵的战斗历程……
  距离纪念馆不远,是2015年建成开放的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气势恢宏的广场雕塑巍然耸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革命的风起云涌。纪念馆馆长顾世国介绍,园区展馆面积2500平方米,有6个红色文化展厅和3个廉政教育展厅。“每年接待参观者20多万人次。今年以来,仅接待研学游的中小学生就超过3万人次。”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让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顾世国自豪地说,如今,纪念馆和纪念园不仅成为重要的教育场所,还带动200多人从事土特产销售,20多个农户开办农家乐,周边3000余名村民发展猕猴桃、板栗、草莓等绿色产业。
  产业扶贫携手同行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初夏时节,洛阳镇邱畈村扶贫共创基地,一场脱贫接力赛正在各个香菇大棚里进行。
  53岁的技术员张德楷在大棚间穿梭,指导村民用刺孔机给香菇菌棒刺孔。正值香菇养菌的关键时期,每天早上,他都到基地指导种植户,帮他们提高香菇产量。
  贫困户刘海英在村干部和张德楷的帮助下,在基地种了1万袋香菇。她高兴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袋纯利润5元钱计算,一年下来可挣5万元,稳定脱贫没问题。
  邱畈村有贫困户153户515人。2018年,村里成立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合作社+种植户+鲜菇销售商”发展模式,吸纳成员70余户,其中贫困户近30户。
  同时,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和单位帮扶资金90余万元,建设香菇扶贫共创基地。
  “基地一期占地25亩,新建大棚30个,免费提供给18户贫困户使用,种植规模达14万袋。我们依托合作社平台,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的模式,让贫困群众稳赚不赔、省事省心。”村第一书记刘青天介绍,2019年,村里计划新增投资60万元,建设一座200立方米香菇冷藏库、一座1000公斤的香菇烘干房,扩建30个香菇大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洛阳镇党委书记解伟介绍,近年来,该镇以香菇为主导,小龙虾和银杏叶采摘为特色,动员贫困户自主发展养猪、油茶、中草药等12项辅助产业,产业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越来越足。
  金鸡岭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小岭冲村的蓝莓基地、胡家河村的冬桃基地、九口堰猕猴桃基地、君子山村油茶基地……“一村一品”纷纷涌现。邱畈村的扶贫共创基地模式,已在全区推广,带动更多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
  印象乡村留住乡愁
  背靠青山绿树掩映,一湾碧水绕过村前,几只鸭子悠闲游弋。古朴民居错落有致,不时传来犬吠鸡鸣。走进洛阳镇小岭冲村孔家大湾,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村民彭享华家的大门上方,左右各有一张醒目的扇形标牌:左边是村规民约三字经,右边是彭氏家训。在村民凌加勋家,还多了省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和村里授予的共产党员光荣牌。
  村支书甘宏伟说:“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以及根据家庭成员身份特点颁发的光荣牌,挂上每家每户门楣公示,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户户有荣誉、户户追求荣誉、户户珍惜荣誉。”
  “美丽乡村建设,一直以来存在项目、资金、政策依赖症,群众参与度不高。去年,我们结合实际,在小岭冲村率先试点‘印象乡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随湾就势、就地取材,开展拆废、修旧、补残、理乱、扫净、增绿、扮靓、显特八大行动,号召村民齐动手、扫干净、摆整齐,打造‘一舍一栏一柴房,一园一院一灯光,一桶一厕一花坛,一湾一路一故乡’的新乡村,投入不多,效果明显。”解伟介绍。
  一花引来百花开。如今,“印象乡村”建设在全镇推开,一个个具有乡愁韵味的自然湾落跃然眼前。
  今年以来,洛阳镇又先后开展“五家”建设和“双联双传双发挥”工程建设——在全镇范围内改善农户家庭卫生、增加家庭收入、编制家风家训、彰显家庭荣誉、完善家庭档案,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通过共产党员联系户传达党声,群众代表联系户传递民声,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群众代表的议事自治作用。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发挥群众力量,凝聚群众智慧,激发群众创造,让我们的乡村有颜值、有内涵、有灵魂。”谈起乡村振兴的前景,解伟信心满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良英 通讯员 余运来)(原载于湖北日报5月10日第一版)
  记者手记:力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洛阳镇蹲点采访,这句话令人体会尤其深刻。
  1939年,李先念率领鄂豫挺进纵队进驻九口堰。短短3年间,160余人的队伍发展壮大到1.8万余人,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积极响应。
  今天,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无论是邱畈村的扶贫共创基地,还是小岭冲村的“印象乡村”,也处处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新时代更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唯有了解民意,发挥民智,依靠民力,实现民愿,我们的改革才会不断迸发活力,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推向前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良英)
返回曾都发布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