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7539|回复: 0
收起左侧

[评论解读] 人民日报整版解读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一目标的重要意义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1-1-18 10: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人民日报整版解读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一目标的重要意义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3日 09 版)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上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如何理解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一目标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实现路径?今天刊发一组文章进行解读。

    ——编 者

    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靳 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准确把握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意义、要求、路径等,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意义重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贯彻执行制度,取得相应治理效果、达到既定治理目标,展现治理效能。从国家治理历史演进来看,一个国家治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反映这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也是评判一国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彰显制度伟力、发挥制度根本保障作用,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起来,释放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内容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们在国家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如制度执行力有待提升、制度执行监督还需完善等。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正是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作出的顶层设计,指明了“十四五”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和方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准确把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要求

    《建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要求,阐明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方向和着力点。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独特优势,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建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坚持和完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发挥人民团体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智慧和力量。全面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促使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

    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治理效能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政府治理体系进一步理顺健全。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议》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服务效率,有效节约和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法治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从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进程来看,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存在的短板弱项也较多。《建议》提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表明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取得新突破的关键领域。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安全,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便无从谈起。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更加凸显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建议》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全面部署。要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健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保驾护航。

    多措并举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治理环境、治理目标、治理格局、治理方式、治理工具、治理能力、治理评价等方面综合用力。

    科学研判治理环境。治理环境是影响国家治理开展和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给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既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要以更强的战略定力、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清晰的判断力加强对治理环境的科学研判,从而更好制定治理策略、推进治理改革、提升治理效能。

    明确设定治理目标。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必然拥有一整套清晰明确的治理目标。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总体目标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未来五年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具体目标。要按照这些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同治理领域具体目标,形成可衡量、可操作、可考核的治理目标体系。

    构建完善治理格局。统筹协调各类治理主体,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格局,对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至关重要。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和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不同治理主体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治理格局,充分调动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力。

    依法推进治理过程。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具有高度复杂性,只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并将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新成果以法治形式加以确立和巩固,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灵活运用治理工具。面对纷繁复杂的治理难题和挑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充分发挥多种治理工具的聚合效应,形成更加灵活的治理工具组合,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灵活选择治理工具,有效助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全面增强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直接影响治理效果。治理能力涵盖领导力、规划力、执行力、控制力、评估力、适应力等方面。要从不同层面和内容出发制定和实施详尽的治理能力提升规划,为实现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提供支持。

    科学实施治理评价。判断治理效能高低,需要一套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依据。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按照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目标要求,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实践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治理效能提升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搭建高效共享的管理服务平台

    促进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新知新觉)

    冯 霞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这为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指明了路径。

    网格化管理,是按照属地负责、布局合理、管理便捷等原则,在一定的管理权责空间内,针对人、事、物等要素分布情况及其管理服务的需求特点,打破部门职能壁垒,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条块划分和治理功能配置。网格化管理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方式,不仅可以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降低行政成本和基层组织压力,还有利于全面准确掌握区域情况和动态,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置问题,实现治理资源与治理需求精准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近年来,网格化管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网格化管理在社区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网格事项流转处置、网格管理事项清单等工作机制,发挥基层网格的更大作用。

    当前,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期待更加广泛多样,这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构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服务的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基层治理应结合基层事务特点,强化服务意识、贴近百姓需求,不仅要做到基层事情基层办、有人办、马上办,还要做到办得实、办得准、办得细,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目前,基层治理依然面临力量不足、资源有限、多头管理、负担过重等问题,迫切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精细化服务平台,建构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使基层有条件、有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

    高水平的基层治理离不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的支撑。行之有效的网格化管理以及精准精细的公共服务,其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集成运用,如地图库、人口库、法人库、环境库等基础数据库组合形成的多图层、多功能动态数据库,政务网、互联网、物联网和便民服务终端相互联结融合形成的人、事、物、组织全要素服务系统等。构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需要通过更科学、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优化和提升基层管理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打通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对各类信息的统一分析、研判、归类和综合处理,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矛盾问题集中。基层工作的错综复杂,决定了仅靠某一方面力量难以妥善处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凝聚社会治理各方面合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使基层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当前要构建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既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社会、个人等共同参与、共同出力的开放平台,也是注重治理成果人人享有的共享平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这是促进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和部署。构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需要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责,把该由政府管的事务管好、管到位,还要创新完善社会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和途径,培育形成良好的基层治理生态。

    (作者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思想纵横)

    马宝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目标,越是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公共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公共安全挑战,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抵御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出明确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具有全面的监测预警、果断的决策指挥、协调的组织行动、广泛的社会动员、充分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特色和优势不断彰显,为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公共安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各类突发事件处于易发多发期,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制度优势,抓紧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对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到有力防灾减灾救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方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党的坚强领导为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在抵御重大风险挑战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发挥综合指挥体制优势。2018年4月,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两年多时间里,及时处置了多种险情,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为有效应对疫情挑战,建立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包括32个部门,下设多个工作组,有效加强疫情防控的综合协调,形成强大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综合协调指挥体制对于有效整合各方力量、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来看,要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协调指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支持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形成共同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的强大合力。

    发挥协调联动运行机制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应急管理协调联动运行机制更为成熟。上下协调联动,要求处理好应急管理的纵向关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不同层级主体的协同。左右协调联动,要求处理好应急管理的横向关系,使各行业主管部门能够按照职能分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承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责。要进一步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将协调联动运行机制优势不断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应急管理效能。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




    返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