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火山遗址
文|任儒举 一艘游轮载着十几个猎奇者在平静的水面上飞泻。 那水表面上波澜不惊,却总让人感觉到暗流涌动。 大约十几分钟,或许更长时间,到达了预定地点。 这是一片寂寞的荒野,我们置身在其中。
水的对面好像是一座死灰山,但我们看不见,只能感受到那股带有硫磺的气味。天,漆黑漆黑,没有一丝光亮。淅淅沥沥下着雨,并不大,属于那种很细的,比雾稍微大一些的雨丝。听不见它的声音,但我们能真切地听到那种从地表水里发出的咕噜咕噜的,像是压抑了好长的低吼。那股带有硫磺的气味是从四周喷射出的浓雾里散发出来的。带有那种魍魍魉魉的诡异。恐怖,从我们身边慢慢地扩散、扩散。已经超越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突然,在我们的头顶响起一声闷雷,呜呜咽咽地,也似那种压抑了好长的低吼,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大。终于憋不住地发出一声霹雳,将捂得严严实实的天幕撕开了一条口子,借助闪电瞬间的强光,我们终于看清了对面的那座山,灰不溜秋地。它的上半部被浓雾环绕着,与它自身的色彩很匹配,下半部体积淹没在一片汪洋中,水,并不深,鼓着密密麻麻的气泡,似乎有些不安分。同时还伴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声响,交织在这一片旷野里。
雨点越来越密,雷声越来越大,电闪越来越亮了。死灰山顶峰的浓雾渐渐地变成了黑烟,烟尘并不四处挥洒,而是垂直地上升,在它们的附近喷出的再不是雾,而是带有一股青烟,也是渐冒渐浓,渐冒渐黑。视线已不再成为我们的障碍,只是伴随火山的喷射和雷电有些忽明忽暗,但这持续时间不长,火山口终于喷出真正的火焰,那火焰好像原子弹爆炸一样,窜出十几米高,从口子里流出一股铁水似的石流就从四周弥漫开来。
这时的山、水、雷、电、沙、石各种各样的声音混杂在一起,演变成一种鞭炮的齐鸣,伴着这声音,火山的喷发愈演愈烈,并不是连续上升,它忽大忽小,忽强忽弱,忽高忽矮。山水在这种变幻莫测的氛围中就有些动荡不定,仿佛倒映在涟漪的水面上,不断地晃动,死灰山不再是孤独的,它的背后有连绵的群山轮廓,在我们的视线里慢慢变得朦胧起来。山上萤火妖娆。只那么一瞬间山顶的火焰熄灭了,顷刻间一切都归入了寂静。
随着灯光的打开,我们终于回到现实,我注意了时间,整个火山爆发的过程是13分48秒……这不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科幻影片,也不是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再次喷发的实况录像,这是几年前我在一个模拟现场感受到的9亿年前“火山喷发”的精彩瞬间。
这与6月15日我们应琵琶湖的主人周振超先生邀请去观火山遗址时,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天不但没下雨,日头毒的跟三伏天没有两样,我甚至就没有勇气上到火山口。因为几年前观摩的那个场所景还梦幻般地萦绕在我的心中,从坐上游艇的那一刻就挥之不去……
不过,我从半山腰里那个石碑上还是了解到大约九亿年前这里发生的那一幕:
这里是火山地质公园火山喷出口,它是南秦岭和扬子版块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留下的重要地质资源。距今已有0.8——0.5亿年,是最后一期地质活动保留较好的地质地貌。该处火山口是属于管涌形喷口,岩性为玄武岩,喷出时代为晚白严世纪。山上以多气孔多比重轻的石头居多,当地人称为浮石,基岩为不常见的金佰利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少,它是金刚石的母亲,世界上最具宝石级金刚石,卡利南就是产于金伯利岩中……
毋庸置疑,火山地质文化是琵琶湖景区的特色文化之一。因为这里属造山带构造地貌型,其火山遗址就在琵琶湖水库库区中,在湖北省内独一无二,现被纳于了省级火山地质遗址保护范畴,其中保存完好的火山遗迹是上苍赐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据专家考证,大洪山地区的火山喷发育较成熟,即:12——10亿年、4——5亿年、1.8——0.5亿年。三个阶段,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约5——10亿年之间的火山爆发井喷口。
后来人们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真实再现,可能与当时的场景差不多,它采用了声、光、电作用合成。除了电影、电视。我们谁也没见过真正的火山爆发。但在那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内,却让我们真正看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不得不佩服现代科技手段的高明,我们更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声、光、电研究者们,是他们用智慧还原了火山爆发时的恢宏画面,通过这种直观的了解,让人们真正地认识地球,了解人类发展史提供了一条最佳渠道!
周振超先生告诉我,正是因为有这一独特的火山喷发资源,才使他再次重振琵琶湖,让更多的游客来了解大洪山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为此,他又投资兴建了十几座集装箱式别墅。让更多的人去感悟亿万年前的火山爆发时地动山摇的精彩画面……
作者:任儒举,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编钟》杂志编辑部主任。出版散文集《历史的屐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