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静心若雪 于 2023-8-15 10:58 编辑
消失的炊烟
这是一个隐藏在深山的古老集镇。几条茶马古道带着岁月的苍桑,风尘仆仆打这里匆匆过往、南北对接,交叉徘徊。上至河南南阳、信阳。下至德安、云梦。弯弯曲曲伸延数百里,它们在古镇盘桓蹉跎。为宁静的山区升起一缕缕炊烟,炊烟下,有一溜白帆,大大小小迎风而展,白帆在一条叫做刘家河的水码头慢慢移动,一路顺风,直达汉口的商埠,船上堆积的货物多是棉花、油料、大米、山货、野味……这个古老的集镇,过去老街人管它叫刘家河。与它相隔几里之地还有一个叫江家河的集镇,也是商家屯货的场所,不过它的规模似乎没有刘家河大,因此来往客商在这里采购货物,都习惯于称去刘家河赶集。
如果拿现在的城镇面积来比较,曾经的刘家河集镇并不大,但是它曾经的繁华在清末民初那个时代,方圆数百里可谓首屈一指。除了二条河在这里缠绵交融,也有当地富商筑起的城郭,有舟车摊贩、茶肆酒楼、烟馆戏院、榨屋车行、猪行牛行、米店菜场和谐地形成为一体,活脱脱地一个近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你甚至可以在画中也能找到仕、农、商、 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当然也有田野、阡陌,还有那一缕环绕小镇的炊烟。
只可惜的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戛然而止。曾经的繁华在某一天被划上了休止符。打那以后,人们管这里叫“封江水库”。所谓的封江水库就是封住了刘家河和江家河这两条河,尽管江家河没有曾经的刘家河牛,但是当时的建设者们认为“封江”听起来更大气些,因此,刘家河这个曾经在旧随县被称为五大集镇的贸易之地,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了。据“随县水利志”载:封江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4月枢纽工程竣工。大坝拦截漂水东支而建。库区面积大约120平方公里,库容达2.6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37亿立方米。
建成后的封江水库库区岸线曲折迂回,百余个岛屿和半岛犬牙交错,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青山苍翠,碧波万顷,给广阔的水面平添了佳色美景,形成山林公园、水上乐园、花园别墅等情调各异的生态景观,景观总面积35平方公里。有江中阁、遛马场、情侣岛、垂钓场、射击场、狮子口古寨探险等山水人文20余个景点。旅游景区内由水库天然调节而形成独特宜人的气候,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是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的理想去处。说起封江的历史,当地老人讲,1960年以前,这里是厉山(东风)公社江河管理区,境内原有东安寺、红安寺等。
现在已经很少人提及刘家河,毕竟它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一个整甲子,就连当年参与建设的目击者都已经成了过眼的烟云。但是从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文献中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志载: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山(西)、陕(西)布商聚资在厉山镇兴建山陕会馆,贩运随县土布,多是在刘家河集镇交易,而山陕会馆则是他们的屯货之所。清朝时,刘家河集镇一带生产的“长头布”(俗称土布)不仅产量高、质量好,且产量大,农户以木机土法纺织,每集(隔日集)可收长头布万余匹,山西、陕西布商纷沓而至,年交易量多达两百万匹。
不光是土布,刘家河集镇的丝织也在方圆几百里享有盛名,清朝道光年间,刘家河、江家河和附近的厉山境内均有数量不等的缫丝作坊。能染制各色丝线,作坊和农户除留作自家用外,产品还远销河南唐河、桐柏、襄阳、枣阳等地。据统计。清光绪年间的厉山、刘家河及万福店一带年可收蚕虫4万多斤,但因民间丝线用量大,地产丝线供不应求。再加上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为躲战乱,各地商贩纷纷外逃,致使这些贸易中断。直到解放后,厉山区公所在所属的刘家河(封江)重建了国营柞蚕示范基地,直到现在,这一带蚕农还在延续这一传统制作工艺。
但是产量早己今非昔比了,曾几何时,这些个产业成就了像秦观楼、何仲瑜、汪乡庭这样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最有代表性的富商秦观楼(1890——1952)字华海,祖藉江西,明末徙居厉山,经五世从商,主要经营棉花、粮食、杂货、酱园、牙行和地租,并在上海、武汉、太原、西安设有分号,据说仅上海的分号就拥有资金数十万元(银元)商铺60多间。汽车3辆、木船20多只,并配有专业武装压运(70多条枪)据说秦观楼为人和睦、善经营、懂管理,抓信息,通达四方,他开办的“秦恒隆福记”皆以行栈为业,斗秤为具,自主经营在当时享誉一方。
然而,历史的车轮势不可挡,刘家河曾经的繁荣已如过眼云烟。很多旧的商贸都被新的时代所替代,就像封江水库诞生一样,那是历史的必然。据《随县水利志》记载:封江水库1958年7月开工,1960年4月枢纽工程竣工。1958年至1964年累计投资674.9713万元。1958年至1981年累计投资14147.63万元,共完成土方228.4393万立米,石方178.84万立米,在新岩上抽槽深一米,宽十米:山坡抽槽深一米,宽二米,用黄泥填筑与心墙接合,坝高三十汛期限制水位最高洪水位122米至126.67米。当然这些配套工程是在以后的数十年间逐步完成的。
封江水库的外坡两道。反滤坝为贴坡式,高5米,长117米,顶宽2.2米,坝顶防浪墙为浆砌块石,高一米。大坝西端60——150米处,(高程在116米——一119米之间),1964年后曾出现三处浸润,1968年7月溢洪时,西侧一处形成橡皮土,出现渗漏。大坝翻修后,无渗漏。副坝三处,系为粘土心墙代料坝。一副坝位于大坝东三百米处,高18.3米,顶长185米,顶宽7米,二副坝位于大坝西200米处,高23.24米,顶长185米,顶宽7米。反滤坝为贴坡式,高5米,顶部长117米。顶宽2.2米,外坡度1比3.75。三副坝与大坝西端相接。
封江水库坝高5.5米,顶长121米。溢洪道位于一副坝东50米处。钢筋混凝土衬砌为三孔,每孔净宽12米,设三扇钢质弧形闸门控制泄洪,门高7.3米。安装启臂30吨的电动卷扬机三台启闭,最大泄洪能力1840立米/秒。导流洞,位于大坝西,为石质隧洞,钢筋混凝土衬砌为圆管,长120米,内径1.6——1.2米,壁厚0.3——0.5米,最大泄水能力35立米/秒。进口设斜拉式钢质平板闸门,手摇启闭机。这是溢洪道弧形闸门外景。1966年以后,上游又兴建了天河口、花鹿沟、江头三处大、中、小《一》型水库,占去承雨面积104.5平方公里。
目前,封江水库实际来水面积355平方公里。上游为长形大丘区,流域长43公里,流域比降平均为2.84‰,植被较差。年平均降雨957.8毫米,平均迳流深339.96毫米,年迳流总量2亿8900万立米。现有总库容2亿6488万立米,死库容5484万立米,有效库容1亿3676万立米。如此规模宏大库存,淹没一两个集镇自然不在话下。更是情理之中。但是,站在封江水库西码头,那片落日的余辉下,能够想象出那个古老的集镇曾经的煇煌,心里略感惆怅。但是很快就被一波碧水洗涤一空,毕竟,淹没的那一缕炊烟又赋予了一个崭新水上乐园……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曾得到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周忠兴先生,原随州市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的黄强先生所提供的文史、水文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任儒举,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编钟》杂志编辑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