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4386|回复: 0
收起左侧

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随州样板” ——“学习‘晋江经验’推动新时代随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解读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6-12 09:3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学习“晋江经验”推动新时代随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和《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学好用好“晋江经验”,全力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主力军地位更加凸显,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持续激发,民营企业家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蔚然成风,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打造新时代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随州样板”。
      本报今日推出专题解读“学习‘晋江经验’推动新时代随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十大措施
      1 营造全社会尊商亲商浓厚氛围
      设立“随州企业家日”,办好“随州企业家日”“企业家故事会”等活动,形成“人人都为家乡好、个人都帮企业忙”氛围。
      建立完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构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设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形成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典型。
      建立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民营企业问计求策机制。
      支持开展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人大专题视察、政协协商活动。
      健全市县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制度。定期举办政企恳谈会。
      制定亲清政商关系正负面行为清单,划定“安全区”,标出“禁行区”。
      依法处理涉及经营主体的虚假和侵权信息,打击诋毁、贬损、丑化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对政商交往中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及时澄清正名。
      2 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持续开展“法治护企”行动,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对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依法从严从快打击。
      提高司法服务质效,涉企民商事案件法定审限内执结率不低于90%。
      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编制“双随机”抽查事项和综合检查场景清单,实现联合抽查标准化、常态化。
      建立行政执法计划向本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备机制,非必要不开展现场检查。
      公开涉企收费清单,建立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引导企业提升信用水平。
      探索执法“观察期”,依法推行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做到首违不罚、过罚相当。
      破除市场准入“隐形壁垒”,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经营主体。  
      编制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管好“网上中介超市”,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
      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3 叫响“随事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升级。
      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一件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
      落实首席服务员、帮办代办制度,支持更多高频事项线上办。
      建好“鄂汇办”随州旗舰店,深化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革。
      优化完善24小时自助服务区,确保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和“最多跑一趟”比例达到100%。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办,压缩办理时限,提高项目立项、规划、建设全周期审批服务效率,升级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
      4 做实“三有三必”暖企助企行动
      健全完善政企“直通车+面对面”服务机制。
      一体化服务“有难必解”。优化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保障机构,与“12345+营商环境专席”服务热线对接。推动市县党政负责人和部门一把手当好首席“店小二”,一般问题5个工作日内办结答复,重大问题联
    席会议“面对面”协商研究。
      政策找企业“有惠必享”。推行惠企政策告知承诺、精准推送制度,推动“直达快享”“免申即享”。
      常态化监管“有诺必践”。健全政务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
      5 构建“向新提质”创新支持体系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武汉(随州)离岸科创中心,支持民营企业与行业龙头、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核心共性技术攻关。
      到2026年,规上民营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达到25家以上。
      建设高水平生产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国家专汽质检中心、国家级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湖北香菇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  
      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洼地”。推行公聘民用等柔性引才新模式,完善保障措施,落实引进高端人才配偶就业“包安置”、子女就近入学“优先选”。
      6 链群协同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重塑供应链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2236”特色产业集群。
      以供应链平台降本赋能。引导民营企业灵活参与专汽、香菇产业供应链平台组建,支持参加国际国内展会活动,组团出海抢订单、拓市场。
      以专业化园区聚企成群。推动开发区集中连片开发,搭建“拎包入驻”基础平台。
      以多业态融合繁荣市场。依托五大休闲度假区建设,支持 企业深度参与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服务体系。
      以前瞻性布局抢占风口。支持企业开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建设更多5G全连接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2026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2个、200亿级产业集群3个、100 亿级产业集群6个。
      7 培育竞相发展的优质企业梯队
      实施“四上”企业培育工程,形成“大中小”并进、“上下游”协同的发展格局。
      对龙头企业“推一把”,强化引领带动。支持并购重组、扩大产能、加快转型、拓展市场,延伸产业链、服务链,落实编钟质量奖滚动培育发展计划,培育一批控制力、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到2026年,全市百 亿级民营企业 达到3家,上榜长江质量奖企业1家以上。
      对中小企业“促一把”,加快梯次培育。支持企业开展“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加快向专精特新转型,培育一批在终端产品或中间产品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配套专家”。到2026年,全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5家以上。
      对危困企业“拉一把”,助力重整盘活。综合运用市场、司法、行政手段,引导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参与资产收储,“一企一策”盘活有潜力的危困企业。
      到2026年,“四上”企业总数突破2200家。
      8 优化要素需求“应保尽保”机制
      坚持要素围着项目转,提供“有需必应、全程无忧”式的保障服务。
      用地需求集约高效保障。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农业用地多元化调储、混合产业用地出让、先租后让等新模式。拓展“土地超市”功能,“以房招商”盘活低效用地、闲置厂房。到2026年,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率达到100%,闲置土地年处置率达到40%以上。
      用工需求就地快速保障。推广“订单培养、定向招聘”模式,依托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定制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人才;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建好用好“随时就业”平台,常态化对接收集企业用工需求。
      用能需求安全可靠保障。依托随州电厂建设电、热、气、冷、副产品综合利用能源产业园,落实工商业分时电价机制,支持企业上马新型储能项目。
      9 引导撬动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积极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拓展渠道。
      做优产业发展基金。与湖北长投集团、宏泰集团合作,高效运作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做大供应链金融。依托市金控集团,打造市县统一的融资担保、国有小贷、应急转贷、融资租赁平台。争取省级应急转贷纾困基金支持,健全应急转贷服务体系。
      做活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四季行”活动,推广“301”“政采贷”等信用贷款模式,落实首次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票据融资等财政贴息奖补政策。
      做好企业上市攻坚。建立企业上市专业服务团,大力培育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力争到2026年新增上市企业4家。
      10 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建设优秀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青年企业家接力工程,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支持创一代、企二代与时俱进练好内功,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引导强化行业自律。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引导依法生产经营,帮助和服务企业创业创新、开拓市场、打造品牌。  
      鼓励履行社会责任。健全民营企业回报社会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扩大吸纳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慈善事业、应急救灾等,自觉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发展目标
      到2026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突破1100亿元■经营主体总数达到38万家(户)■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4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0家■上市公司力争达到5家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