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 b2 \& B _" q
主打采茶、制茶、茶文化体验的云峰山万亩茶园景区,作为全市乡村游、研学游的后起之秀,今年来大获市场认可。图为国庆假期,景区内游人如织。(本报记者陈 云摄)
, R2 c6 C& ]( S6 V; R, h9 K7 A% `. I4 S0 m# v; R% @
本报记者 陈云通讯员 魏曙光
% M2 s* D+ q2 E* F 40年,沧桑巨变,机遇丛生。
$ o+ _$ d/ z; F. w 40年间,随州文化旅游业抢抓每一个时代机遇,定战略、制规划、建项目、树品牌,一路稳打稳扎,数次蝶变升级,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项目由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层次从低到高的突破性发展。
' d. x% P" `& \2 N, s7 z7 c 四十载风雨兼程。如今,跻身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全国十佳魅力城”的随州,已是众人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
- \5 x r1 Y; F2 ?, G
" z) K9 d$ q6 u7 L3 P: h+ U5 H, ] 从无到有,唤醒沉睡的宝藏
( U0 t/ `% Q) [4 R! [8 r+ {% C, ~, b 大洪山“顶天立地”的大手笔、历年寻根节享誉海内外、西游记漂流夏日的火爆、千年银杏谷极致的金黄浪漫、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好去处、一到节假日满是外地牌号自驾游车辆的景区停车场……
2 G! g: J2 ?6 u) w& z* D' N7 D, p0 i 如果留心,你会发现,随州的文化旅游业魅力无限!
. t$ h8 O, [. u 随州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有迹可循,其从无到有的起飞之路,记录着改革开放至今,万物复苏的时代变迁。
8 H1 m, e# d" @1 P 1978年,随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系列编钟震惊问世。
% A( x2 O$ K% ~0 J& U2 C 据业内人士回忆称,曾侯乙墓发掘后,当时的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便设有工作小队现场驻守,市民可购票入内参观。虽然简单简陋,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但已然十分接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侯乙墓景区、老随州博物馆等相继建成。
' ?" J# {5 m& X; H/ S 随州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他的八大功绩,推进人类由茹毛饮血向文明时代迈进。1993年,以祭祀为主的首届炎帝神农节举行,系列配套文体活动在当时的黄垅体育场展开。翻开资料,当年的首届炎帝神农节,有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 a0 |+ e% w0 S4 x% G! [
随州的文化旅游业就此拉开帷幕。
9 Y3 i5 U, G( S 除了编钟、炎帝这两张随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新随州市建立以前,封江口水库、大洪山已小有名气,在封江口水库坐游艇看湖景,去山上跑马、照相等,在当时已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事。广水的三潭、徐家河、中华山等,在八十年代中期便小有规模,游客不少,享有美誉。
3 Z; Y, x4 v+ r M: h" k+ ^ 零星分散的旅游点相继出现,随州大地上沉睡的人文、山水旅游资源正在被唤醒。! w+ q, {4 e& M* t' V0 `! R
9 J- O5 u" j! {2 o* C, _1 K
声名鹊起,改写湖北旅游版图: \# z( e) H" _% Z5 L
2000年,地级随州市设立,市县两级外事侨务旅游局随之成立。新的高度,新的纪元,随州的文化旅游业翻开新的一页。
f/ w) q& v4 d* S' {+ @ ~7 W5 n 万事开头难。建市之初,随州的文化旅游业经历了六年的产业规划制定、行业队伍建设、制度机制规范、政策架构等产业发展的先期准备。
! k( O6 J1 Q. j 2001年,市政府在建市之初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30万元编制全市旅游总体规划;2002年,首次市级层面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随州的文化旅游业有了初步的设想和路径: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发展。”2005年,几易其稿的《随州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最终敲定。
0 y, x1 p+ K% | U U+ ^' f" U 投身随州文化旅游业已20年的炎帝故里景区党工委书记冯晓蓉说,自那时起,旅游于随州不再只是一项事业,而是作为一项产业开始予以打造。
. ^4 F% F" j9 D5 g6 y1 ^ 与此同时,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让旅游业迎来了跨越发展的历史良机。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逐渐得到更广群体、更深层次的认识,一个认可、推崇发展旅游业的时代悄然来临。
8 D; b( S( ]3 x/ X& t 抓住一个机遇,就会上一个历史台阶;用好一个机遇,就会赢得一次跨越。2 C8 X9 s1 a( G
2007年,我市提出“以旅游为引擎,擦亮两张名片,建设特色随州、开放随州、文化随州、和谐随州”,从战略上确立了旅游业的发展地位。同年,随州正式启动了历时三年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 `9 K r: N; P
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涉及景区建设、旅游品牌、营销宣传、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程度等诸多方面。艰苦卓绝的三年创建,为随州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巩固创建成果,2008年市委1号文件《关于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出台,成为指导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 Q/ q1 b5 \7 e$ S
期间,全市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湖两岸”20公里亲水观光带、连接两张名片的炎帝大道旅游专线公路、炎帝故里景区、随州文化公园等数个亿元级的旅游项目建成或启动,投资千万元的新随州博物馆建成、神农大剧院改造完成。8 E* m O# r& W- u
同时,一批社会资本也纷纷涌入:湖北玉龙供水公司投资6.5亿元新建大洪山玉龙温泉、洛阳千年银杏谷和淮河漂流项目,打造随州“旅游航母”;大洪山漂流、大洪山上院慈恩寺、徐家河龙凤岛、大洪山火山地质公园、大洪山林泉生态园等项目先后启动。$ x4 ~% x; w1 x$ t6 Y
2007年至2009年,随州旅游连续三年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随州旅游声名鹊起。
3 x- S' B3 K* w( i9 E8 F 2009年,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成功举办,随州向世界亮出了一张最闪亮的名片,极大地提升了随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年,炎帝故里景区和大洪山玉龙温泉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一举实现随州4A级景区“零的突破”。4 E5 X7 x4 Z5 Y/ A: T
“随州旅游,正在改写湖北旅游版图。”那几年,省旅游部门负责人数次在全省旅游相关大会中如此点评。
+ Z1 E" {( [3 i 2010年,随州共接待游客5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而2000年,我市尚无此项数据统计。
9 N5 q# ^0 B, T8 Y! g9 H9 Z' F% m& i2 |* z
后发起跳,一举夺得3个国家级4A6 C4 i/ l2 o j
进入“十二五”时期,文化旅游业已是公认的“朝阳产业”。随州的文化旅游业呈现强劲的后发优势。- @6 T: d- c. D: u
随州旅游资源丰富。论历史文化,随州是5000年前的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有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是“隋唐盛世”奠基人隋文帝杨坚的封地,也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大夏皇帝明玉珍的故居。论山水,随州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华山、高贵三潭,还有徐家河、封江、白云湖、黑龙潭等。
) g* _+ _2 e7 z8 x “人靠衣装,景靠包装”。旅游说到底是希望人们愿意来、留得住、常回味。资源是潜力,项目才是支撑。" {0 z7 q, w( O; T
2010年,随州在吹响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号角之后,旅游项目建设遍地开花。除了炎帝故里、西游记漂流、西游记公园、千年银杏谷景区、随州文化公园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后续建设持续推进,桐柏山太白顶、明玉珍故里、徐家河、丹霞地质公园、三潭、抱朴谷等一批小型旅游项目建设也纷纷跟上步伐,致力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 V) }& D$ \6 s9 ]4 v
期间,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的旅游精品培育,作为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课题同步启动。- ?$ `# {5 |2 b
2014年6月,我市随州文化公园、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千年银杏谷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一举夺得3个4A,再次叫响了随州旅游品牌。
8 g6 g: l2 `+ U+ ^6 t1 `8 Z! { 加上炎帝故里、西游记公园、西游记漂流,随州的4A级景区达到6个。一改建市之初,随州旅游基础设施严重欠缺、城市旅游功能不足、“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4 y) d: }: k0 j+ o F3 R% n
那年,在省旅游局发布的“湖北游客满意度调查”中,随州综合排名第四,并实现了满意度水平三年持续攀升,引来业界一片惊呼。
0 z7 Y' X7 `$ ]$ ^$ P “随州旅游正在成为湖北旅游新的增长极。”当时业内人士如此评价。1 y- n+ ?4 ?3 K# Q4 y
% e# M' D) n X; w. A" d 转型升级,着眼优质化发展
/ Q4 D* p0 z" m' Z 以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这一知名节庆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建设成熟的景区20余处,得到初步开发利用的景点500多处;旅游产品形象基本确立,精品线路基本定型,旅游从业人数大大增加,旅游氛围越来越深厚,对外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8 d7 g0 ^, U1 ?1 A. o2 n* U! F3 s
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局长曾云峰介绍,“十三五”以来,随州旅游产业架构基本成型,旅游项目建设的步伐暂时放缓,随州的文化旅游业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着眼优质化发展。“以建设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抓旅游宣传促销,补齐旅游短板。”9 C( R' z- b! |- d# s
冯晓蓉介绍,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含炎帝故里景区、博物馆和曾侯乙墓遗址)创建国家5A级历时三年,目前主要创建任务基本完成,本月即将迎来省级初检。
* O' U* n$ }. O/ ~% p4 R+ O% v 近年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市以采摘、民宿、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为依托的一批乡村旅游点蓬勃发展,如满天繁星般闪耀。
6 w" s$ G: ^8 x 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高。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旅游+农业、工业、研学、康养等旅游融合工程,推动昱辰生态观光农业、神农牡丹产业园、“神农红”红酒庄园、蕙兰谷生态园等一批新型农业项目按4A级景区建设,指导小森林、裕国菇业等工业项目创建工业旅游景区,认定炎帝故里、大洪山、西游记公园、云峰山万亩茶园等全市11家首批市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长寿谷、抱朴谷等康养项目推进顺利。
5 G. U; ?: K/ s. r* @6 A% q8 D5 s 去年,随州在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获评“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城市形象、文化底蕴和旅游产品首次借央视平台得到全面、集中、深入的展现,大放异彩。随后,《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发现之旅》《生财有道》等央视节目纷纷聚焦随州,随州开启大平台营销模式。2017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1 r- P- |; j2 G9 Q2 i
针对发展短板,近年来随州文化旅游业重点实施了要素配套工程:通往千年银杏谷的旅游公路改造升级,中华山二级旅游公路、徐家河环库公路和三潭景区联通公路建设启动,明玉珍故里、车云山、铁山红叶等景区旅游公路建设提速;投资约3000多万元,新(改)建旅游厕所百余座;开展旅游商品开发和包装,实施旅游商品进景区、进酒店、进街区……; u% {; S# `/ h3 F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市三大特色产业增长极之一,勾勒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G m6 Z m% W, A1 Y- [
桃李春风时光记忆文旅小镇、慈恩小镇等一批投资数十亿元的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中国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汉东周代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项目、高铁小镇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正在谋划和推进中,必将为特色产业增长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建设中的印台山生态文化景区、原石部落旅游度假区……不胜枚举!
) b* M5 @: @2 N, h* s2 _8 x 全市上下谋旅游、干旅游、兴旅游的氛围日渐浓厚,大旅游、大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随州大地旅游发展呈现风起云涌、百舸争流之势。$ n6 }' Z( G- d" k+ d: A. d F
“力争到‘十三五’末,使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将随州建成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强市。”曾云峰说。) u, h$ `4 ], f/ t
/ t" ?, C* F" F# `$ l+ H# t9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