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随州要闻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5423|回复: 0
收起左侧

随州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复制链接]
楼主

客户端新闻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4-24 10: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本帖最后由 伍雅兮 于 2018-4-24 10:54 编辑
8 c8 `9 x& G! s( {2 m
- K9 p; M/ p1 n, W. K4 l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重点解读之九7 r- a+ ^  t: `8 z/ R
4 j8 W2 g: Z& N/ B: v
记者张清 通讯员李云龙4 t$ p; s7 j" a% b- p5 `6 ~% a8 D+ W
汉东路.png ! U* {" Y/ W! E4 c
  交通出行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增进民生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下简称总规)认真开展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研究,规划构筑开放的区域对外交通格局,有机衔接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t9 V+ v' M7 J; p$ I3 p
  “畅通对外交通体系、健全完善城市路网、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形成‘内部出行便捷、外部过境通畅、内外衔接有序’、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交通新格局,为随州加快建成全省特色增长极奠定基础。”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刘光海说。6 o8 v# t* [" C3 _; P
3 N" ~# x, I. }" W% z0 s
打造鄂北综合交通物流枢纽9 d$ Z9 c9 s+ A0 L9 G# P
  随州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目前,市域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道为主干、以县乡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体系,以汉丹铁路、京广铁路、宁西铁路及其联络线、在建的汉十城际铁路等在内的铁路网络体系。9 R5 `* w5 d9 r; G; Q
  “正在修建的汉十高铁,是随州交通网络建设的又一次跨越,对打造连接武汉、襄阳的快速走廊,对接关(中)天(水)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忠伟介绍。
6 a$ G! Q) w/ ~; x7 h  \   总规认为,我市近年来交通网络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全国、全省区域发展战略角度考量,交通路网体系尚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随州与武汉、襄阳等重点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交通廊道建设不足,制约充分融入武汉都市圈和武襄十城市带的进程;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体系不尽完善,南北纵向交通廊道缺乏,缺乏与信阳、荆州等周边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的直接交通联系;市域干线公路网建设不足,整体等级偏低,四级及以下公路占比高达84.8%;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不足,缺乏自主性区域航空服务,航空、铁路和公路多种交通方式衔接不足。) c& m& u$ M6 v7 s: L9 ]% w  |
  为此,规划构筑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城乡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市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将随州打造为鄂北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形成全面开放的区域对外交通格局。
+ T$ Y0 A9 j2 d) d- t' T" F8 i
& k) x% R4 y$ W4 a构建“一横一纵一斜”市域交通走廊
1 U2 C/ u+ W1 |$ K8 {  完善市域交通体系,畅通对外交通“大跑道”。总规按照“核心组织、走廊强化、枢纽联动”的原则,构建面向武汉都市区、中原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及长江经济带的综合交通通道,形成“一横一纵一斜”市域交通走廊。
3 q  f& }4 u4 c  “一横”,即依托麻竹高速、G346以及规划的随麻安铁路等交通设施,构建武胜关—广水集中建设区—长岭、府河—随州集中建设区—均川—洪山的横向交通走廊,向东对接京广交通大动脉,向西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纵”,即依托随岳高速、G240等以及规划预留的信阳—随州—荆门高铁和月益铁路等交通设施,构建小林—殷店—随县县城—随州集中建设区—均川—洛阳的纵向交通走廊,对接中原都市区和长江经济带;“一斜”,即依托汉十高速、汉十高铁、G316和汉丹铁路,构建武汉—府河、长岭—淅河—随州集中建设区—随县县城—安居、环潭(唐县、万福)—襄阳的区域综合交通走廊。
( `% v, ?- L# w- F+ i1 a  高速公路方面,在现有3条高速基础上,规划预留随信高速公路和随州绕城高速东北段线位和廊道空间,积极对接京港澳高速。铁路方面,在新建汉十高铁基础上,规划预留随州至信阳、随州至荆门高铁、汉随城际和孝信铁路线位,随麻安铁路线位和廊道空间,加快宁西铁路联络线电气化改造。航空方面,在随县王岗通用机场的基础上控制预留未来随州机场建设用地,广水八里岔机场作为远景弹性预留;加强与武汉天河机场的联系,设置城市候机楼。
2 K( V" Z( k4 f1 G# b7 ]' |8 l# k( B
构筑等次分明的城区路网体系
6 Z; H: v& `+ U) ?1 o; I  行车难问题市民关注度高。集中建设区(中心城区)道路建设方面,规划提出,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完善城区路网,规划形成符合带型城市交通特征的“十二横九纵”骨架路网体系。城区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3个等级。6 S- E# K$ T3 P# o: ^2 ?! I
  “十二横”指甘沟子路、经开大道、两水大道、北外环路、桃园路、清河路、青年路、解放路、迎宾大道、编钟大道、红旗路、淅魏路;“九纵”指随州大道、裕民大道、炎帝大道-绕城南路、擂鼓墩大道-中环路、白云大道、沿河大道-神农大道、交通大道、季粱大道、鹿鹤大道。
9 v, r8 E' Z' y6 c6 f2 I3 n  主干路比例过高,次干路、支路比例过低,断头路没有打通,严重影响城区交通微循环。规划提出,完善主次干道和支路微循环系统,将支路网密度作为刚性指标条件,在控规层面按3-4公里/平方公里进行控制。
+ @. c* w5 Y- K6 l% m* {" }  `  中心客运站等主要公路客运站点位居市中心,而铁路客运设施逐步向城区外围布局,换乘等增加了城区道路的交通负担。对此,规划构建高效集约的对外客货运枢纽体系,促进多模式综合立体化枢纽建设,实现客运枢纽无缝换乘、货运枢纽多式联运。其中,集中建设区规划随州汽车客运中心站、客运南站、客运东站、客运西站和客运北站;客运中心站结合随州火车站规划建设,客运南站结合汉十高铁随州南站建设,实现公、铁路无缝衔接。
+ H' t5 k* @# A: B  货运方面,规划随州站、厉山站2处铁路货运枢纽,促进公铁联运。结合随南物流园区、城北两水工业组团、淅河工业组团以及安居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设置4处公路货运枢纽,实现均衡布局。
, R/ E: L  K0 z6 T9 X1 R- |1 t0 r) _
倡导公交先行打造慢行交通
/ p- T# y8 ?+ ^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城区交通压力、便利市民出行有着重要意义。规划2020年、2030年公交出行分担率分别达到15%和30%;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75%和90%以上;随州市区公交车辆发展规模为664标台和1080标台。
$ T6 ~* L- B% B3 U  构建快速公交系统。结合公交线网布局,在交通大道规划1条随县-随州市区-淅河的BRT线路;规划预留编钟大道、青年路2条BRT线路,作为随州南站-随州站、随州站-客运西站的快速公交通道。4 N# Y% [& ^% C% x* J% Y
  随州城区缺乏专业公交场站,大多数公交车在城市主干道停车及掉头,极易造成拥堵。规划提出大力推进公交场站建设,依据随州市公交线网布局,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大型商业中心、分区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设置13处公交枢纽站。同时,选取分区线网重心,结合首末站和枢纽,共规划设置7处公交停车场、4处公交停保综合车场。
7 U, q" \4 C4 u3 F" V  针对市民广泛关注的停车难问题,规划提出,通过合理划定差异化停车政策引导分区,实施区域差别化停车供给策略,不同分区采取不同的收费策略,运用价格机制引导私人机动化出行需求,助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构建供需均衡、结构适宜、布局合理、动静协调的静态交通系统。
# Z) ^: C7 D* T! P' j9 O( X  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强化用地功能混合,在组团或片区内部提供满足大部分人的居住、就业和活动需求的设施,在路权空间上给予保障,使得人们在15分钟慢行交通或短程公交服务范围内解决大部分活动出行需求,引导慢行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 j1 B( Q" q" m- y3 U' n. E
2 T- Y% X2 [- ^# l
返回随州要闻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