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林超 于 2018-6-11 09:23 编辑 : X, Z" m% Y8 z9 I8 [8 d8 a2 a: u
) U# s7 H) [0 Z9 n0 C寻访“荆楚第一包” ——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的“挑水样本”) p1 _" G- n ?! O% r5 W- V
本报记者 包东流
5 y7 ]& E' D, n1 F5 w7 g2 N$ W M编者按:
. ?/ ]% U4 {4 y. i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 T1 y4 v1 d' V) l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今日起,本报启动“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报道,聚焦我市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反映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随州探索、随州经验,展现我市干部群众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改革故事和奋斗精神,敬请关注。2 _2 G% ^& u1 I3 ]" }
4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签下了土地承包责任状,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号角。+ Q8 n6 H5 B: N! F6 }
38年前,挑水村村民方青善大胆试水,承包3亩荒坡,开启荆楚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包”,湖北农村改革从这里萌芽。8 a+ h: w& R1 P$ s0 b
5月25日,记者走进随州高新区淅河镇挑水村,感受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变化。
, s2 Q% v: K7 x第一块“试验田”
" V- {9 @, `- x2 a0 G# P9 q 从大堰坡街道中段的两栋房子中间进去,一片白杨林中间,小块坡地上种着星星点点的蔬菜。; G. g5 l% o3 n$ Q9 j4 a5 Y- E% r+ [
“这里就是当年方青善承包的3亩坡地。”挑水村党支部书记余林波说,“现如今虽还是挑水村的土地,但因地处偏僻,已基本荒废。”
/ v, A- a* n' e' K4 w 这3亩坡地,成为湖北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块试验田,方青善也因此被历史铭记。 Z6 E5 n2 w3 p2 J/ Q
1979年冬,时任随县长岭公社党委书记的李克申召开来年春耕生产会,驻队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姜世元汇报说:“挑水生产队副队长方青善一家八口,口粮不够吃,而挑水生产队河对岸有一片荒坡,看能不能包给方青善种。”
7 @7 l" F. o" ^9 k+ Z 获李克申同意后,生产队开会讨论,无一人反对。1980年春耕时节,方青善和队里订了3年合同,3亩包产地每年按合同交粮食、记工分,超产归己。/ ?( X3 M# q) n: _* |
方青善对这块包产的土地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及至当年秋收,方青善的3亩包产地收入达785元,除按合同上交外,自家还收入了445元。而过去,3亩地的每年收入不过三、四十元。
' c: ]( b* C( t! ?2 f/ U 当年7月25日,时任随县县委书记常东昌到长岭公社检查工作时得知此事,看到方青善承包的坡地上庄稼长势喜人,连连称赞“搞得好”,并鼓励他继续“包”下去。) J/ z/ P) x# M/ M3 ]! @
当天晚上,随行的县委办公室干部吴江宗写了一篇新闻稿《随县县委书记走访鼓励包产户》。7月30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此稿,并配发题为《关键是要解放思想》的编后,引发广泛讨论。
& t3 E7 {' U( g1 ]! L+ M 挑水村的这一尝试,迈出了湖北联产承包第一步。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湖北呈燎原之势。
' F+ A. L: v; [“泥腿子”上岸' j6 _, U( ]' e* f/ b. w
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锅饭时期,种一亩田要一个月,包产到户后只需三天。”余林波说,人多地少的挑水村因此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n. }4 `% |! R 除了农田,挑水村没有别的资源,村里“泥腿子”纷纷上岸。
" E" R, p/ g' ~8 l 杨万成、向长阳、方顺学、徐和平……挑水村62岁的老会计孙玉涛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出闯荡的挑水人如数家珍。3 B" p3 _& W) ~6 @5 X+ B
“1988年杨万成带领同村的四五个泥瓦匠到随州北郊,盖了14栋房子。”孙玉涛回忆道,“尝到甜头的杨万成动员乡亲们进城做建筑生意,壮大自己的队伍,后来把建筑公司开到了武汉市。”3 o3 m q4 z1 S1 ~
“60%的劳力外出务工经商。挑水人外出打工分三个阶段。”余林波说,“最早是集中在随州城区打工,90年代初转向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近些年由于本地企业用工需求高,大部分人青睐在家门口就业。”
5 S# R# x- v. u4 g “泥腿子”上岸,改善了挑水人的生活。1995年,在村周边经商的孙玉怀购置了挑水村第一辆摩托车。1996年,挑水村添置了第一台彩电。现如今,部分挑水人的家里,小轿车已经是必备品。“全村有100多台小车,常年在村里的就有近40辆。”孙玉涛说,村民家中从以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等家电齐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6 N7 o' u& `* R. k1 k+ G
外出闯荡的挑水人没有忘记家乡。“2007年,村里第一条通村公路,就是余世友、方云善、杨万成、方顺学等一批在外事业有成的挑水人捐资修建的。”余林波说。
+ h6 |7 {" k7 j6 v2 M$ N! n“山里人”下山9 c0 y& M* Y0 r
穿行在挑水村里,不是干净的水泥路,就是宽阔的机耕路。路两旁,一栋栋小洋房掩映在树木之中。
) V* k( Y, G# s& M, L, ` 走进余干华的家,穿过客厅,进入一个农家小院,74岁的余干华正坐在葡萄架下洗衣服。“以前住在山里,60平方米的土屋,住了6个人。”
0 D) l; T/ y$ Q 1997年,余干华和其余50多户“山里人”一同下了山。“当时借着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让50余户生产、生活都不方便的农户都搬到公路两边。”余林波说,“统一盖了两间三层的房子,150多平方米。”& c& d e7 s; W9 [: [5 n; B* B+ b9 t
2014年,挑水村又迎来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农房包装改造项目让挑水村路边200余套农房焕然一新。白墙黑瓦,朴实无华。) J" b v3 s" C
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住在街上,如同住进城里的社区。”孙玉涛感慨,“甚至环境比一些社区还要好。”; l& i0 b# G7 \: `1 x0 L( G6 G( }& j
挑水村党群服务中心内,卫生室、便民超市、医养结合中心一应俱全;文化广场上的乒乓球台、篮球场等丰富了村民的文体生活;整洁的街道两侧,200余株风景树迎风招展;生活、生产污水排到屋后沟渠,进入生态斗沟,经第一次净化后排入生态净化池,沉淀达标后再排入挑水河。
2 ?" C2 N @1 f% f, y y 在生态净化池出水口,一股清泉涌出,汇入清澈的挑水河,蜿蜒穿过村庄。( ?" H8 s; g6 P1 a* w' ~
齐心奔小康& n5 \" W& G. K
蓝色的围挡围住3亩6分水田,岸边的泥土中,几只小龙虾探出头,受惊吓后迅速缩回,只在岸边留下几个小洞。“等另外3亩地插完秧,就要开始卖小龙虾了。”在水田里干活的村民孙华安说,“鱼虾混养,五六百斤小龙虾稳稳的。”1 l B2 T1 o( ^/ D% h) m% B
2016年以前,孙华安的家被村民戏称“五漏”房,在外读书的孩子回来只能睡附近的桥洞。2016年,村里为其申请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又扶持他养牛养猪养小龙虾,让他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0 Z5 j& o- Z# b7 O 挑水村资源匮乏,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包产到户初期,村民在田里种小麦、水稻、棉花,解决了温饱问题。2000年左右,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种莲藕,收入实现翻番。近年来陆续有村民养殖小龙虾,每亩田年收入能达到3000元。”余林波说,“2016年康华农业流转土地种莲子,每亩年产出在6000元以上。”" w2 H. L5 ?! F4 n5 v1 n
走进挑水村,处处可见“绿荷相倚满池塘”的怡人风光。2016年,康华农业在挑水村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莲子,打造出十里荷塘。2 E a/ }3 f/ o' ~
“去年在康华打工挣了16000元,土地流转收入5310元。”在荷塘除草的杨永宽说。
0 L s% s5 d0 q 2017年,康华农业为挑水村在该公司务工的村民共发放工资49万余元,惠及近500人。
, ~, e1 ^4 F" k- q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以康华农业为龙头,成立莲子种植合作社,动员全村百姓参与,让百姓有稳定收入,让挑水村变成名副其实的荷花村、观光农业的旅游村、生态环保的幸福村和独具特色的美丽村。”余林波说,“全村贫困户65户152人,截至2017年底,已脱贫37户113人,2019年将实现整村脱贫。脱贫致富奔小康,不能让一个乡亲落下。”5 B" b: U4 j; o, w: |* K
9 w4 o+ ~* H. F, D8 Q: h
; S. u) [ I0 k# n- I6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