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记者 罗 毅 特约记者 江开军
, _8 d! {( j9 T! ], h
道路宽敞整洁,院落整齐划一。绿树掩映中,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清新隽永。温馨干净的农家小院里,老人们面带笑容唠着家常。到了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在小广场跳起了广场舞。这是随县三里岗镇杨家棚村村民的惬意生活。
. D) {# `6 a8 I' W9 m 6月下旬,骄阳似火,记者采访中遇见杨家棚村支书蔡建明正带领村民顶着烈日丈量河道。他告诉记者,今年启动厕所革命、环境治理、河道整治、文明创建工程,“虽然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走在前面,但各村都在放眼看、比着干,为乡村振兴暗中较劲。”
8 ^! r4 |9 h' t5 r% Z 蔡建明的压力和动力,来自市委、市政府倡导的“画廊建设”。
) p8 T3 L" E; ^8 p f! h8 f 2015年,随州市将高新区内淅河镇涵盖8个村、1.7万人的50平方公里规划为“美丽乡村示范片”,将随南三里岗、长岗、洪山3镇11村68公里乡村旅游线规划为“百里画廊”。随州要将这些乡村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乡村干部群众称之为“画廊建设”。由此,“画廊建设”成为随州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抓手,各地由点到面,一发而不可收。
( r% W9 p* `9 m, w, d# ^! B5 W
三里岗镇常安店村陈家大湾。这是一个几近消失的村落。
8 Q: {2 N" f4 @$ I 层层叠叠的石墙,空空荡荡的老屋,弯弯曲曲的河溪,22棵参天蔽日的古树告知人们这里是明朝工部侍郎陈寿的故乡。在村落周围,有新四军被服厂,3名烈士长眠于此;有白云寺抗日战场,战壕遗址里还能捡到弹壳;有元宝寨古城墙,方圆围起400亩;有唐朝薛仁贵遗留的箱子,传曰“箱子石”。乡亲们说,“用锄头一挖,就能挖出一个故事。”
' R# n* J" K8 A0 n# s; O D6 Z “能搬走的都搬走了,留下的是几个老人和小孩。”提起古村老屋,68岁的陈光启心里很不理解,祖祖辈辈热闹了几百年的村子,怎么就要消失了哩。
8 i4 b0 w; y$ {7 k
陈光启的担忧,随着一条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设与通车,被彻底消除了。
# e( R6 `5 D' e# ~ q$ y( c1 m “伙计们,操家伙,干起来!”随着村支书何明洪的一声吆呼,这个座落在随岳高速边的陈家大湾开始热闹起来。记者见到20多名民工正在挖土、搬砖、拌沙、铺石板,一座平整的文化广场不断向外伸展开来。
Z0 k8 I6 w7 x. K 走进村子细看,古老的房子加固了,残缺的石墙合拢了,河溪两岸石路蜿蜒,新栽的果树苗已经长到两尺多高,文化墙、民宿房“藏”在树林中。树荫下、河道里,圆石错落、沙滩浅水,可踏步、可戏水,吊床、秋千荡悠悠。
T# o: { X. X6 g 村里与湖北天星粮油公司合作,建设富硒花果基地,从贵州引进130亩八月楂树苗。村入口处,大片空地已平整,准备建300百亩的“花海”。何明洪说,我们在“画廊建设”中融入乡愁,有乡愁的地方永远不会消失。再过两年,从公路上一望,花海就是藏于深山古村的“亮眼”招牌,也许只要一组照片,陈家大湾就会红火八方。
+ D. Y) i/ y+ t8 P q* Y3 Y* M% P 在推进“画廊建设”中,随州着力完善基础设施。3年来,市里投资亿元以上用于道路、桥梁建设,实现了乡村与城区道路互通,形成了“城乡一体、闭环循环”的骨干基础设施网。结合部分骨干道路建设,还同步推进供水、供气管网建设,向农村地区引入城市生产、生活要素,为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提供便利,实现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向美丽乡村聚合。 为使“画廊建设”有品位、有“颜值”、有特色,真正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全市建设过程中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画廊建设”与产业升级、精准扶贫捆绑在一起,不仅生态美,还要产业兴,宜居宜业宜游富百姓。
) i0 J" m" {% v, j% [
随县洪山镇温泉村,一只“橙色大**”卧在花丛中,抬头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是我们打造慢村的标志。”村支部副书记刘宗培说,温泉村背靠湖北玉龙公司西游记公园,每年有百万客流,游客从村里只是走过路过没有停留过。“让客流变成财流,单凭一只**,当然留不住客人,画廊建设就是要把游客留下来。”
" c, z! U& m1 M8 x 3年多来,村里投资300多万元,以河道治理为重点,全村整体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地下污水处理系统、公路刷黑、房屋包装、文化广场、停车场等工程密集推进,村容村貌从地下到地上整体改观。
6 u# H/ A5 r7 W t& ~% H
现今,路边的宾馆招牌一溜儿整齐有序摆开。记者走进“源满庄园”大厅,古典装饰,壁画叠彩,花香满堂。正在修剪花草的女主人朱运丹介绍,她在武汉从事酒店管理8年,去年返乡投资240万元建起宾馆,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00人住宿,每逢旅游旺季,餐桌都要“翻台”。
7 X! h6 j3 A6 w' O5 t2 ^. u$ t" e
提起“画廊建设”,村民陈明清感慨万千:“单说门前这条河,以前垃圾成堆、臭气熏天。村里组织机械、人工一上阵,河道畅通了,河岸齐整了,平坦的游步道绿树成荫,清水流淌的河边三级石阶上,洗菜、洗衣成了游客观赏乡村的一道风景线。”
, S7 E- W; \3 P* t, E5 F" p, o 村庄建设因地制宜,与山水生态融合。曾都区洛阳镇永兴村,因地处随州千年银杏树群落腹地,发展起旅游产业,让村里发生了巨变。一排排依山建起的现代民居错落有致,门前两车道的水泥路旁,间隔摆放着垃圾桶,广场上亭台楼阁、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让小山村如城镇一般。“近几年秋季银杏叶黄的时候,广场上车都停满了!”村委会副主任张立幸说,现在很多村民开起了餐馆,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3 p L9 ~7 U" C+ s4 s( p0 L0 w
“画廊建设”带来的变化,乡亲们最有发言权。淅河镇光化村村民何世滔告诉记者,自家房屋改造,自己只出了3000元,政府补贴了2万元,原来的小布瓦换成了泥瓦,既防水又好看,改水改厕也全部完成。何世滔说:“房屋漂亮了、道路清洁了、环境优美了,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 l; E1 `2 S!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