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 云
; U" Z, |; J _- ?& F) ]$ y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美丽乡村的写照。然而现实是,不少乡村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6 X( ~' `* a* l0 `8 P- n. p7 v3 }
农村垃圾处理是个老大难。前几年,我市开展了“洁美家园”大行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垃圾处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地方因投入难以为继,垃圾清运、处理流于形式,镇村环境回到了老样子。
8 V+ h& W9 S6 e7 a$ W 农村垃圾处理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农民环保意识差,对农村“脏、乱、差”现象习以为常;镇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垃圾处理经费不足;缺少分类,垃圾未能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没有建立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
' c1 G! q* L2 [- {2 K( ?% u" c; T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民有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村垃圾处理,需因地制宜,紧贴农村实际,以简单易行的模式,接地气的方式,让广大农民真切地感受到垃圾处理给生活带来的变化。2 V7 W1 Z' S* R. z z+ _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我市有些地方的经验可资借鉴。/ W* c" v# `+ Q$ E$ {
在垃圾分类上,随县唐县镇桃园村倡导的“两桶”垃圾分类具有可操作性。所谓“两桶”分类,实质就是干湿分类,也就是把易腐烂和不易腐烂的分开放置。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大道理,在农村很适用,老百姓也很好接受。垃圾经过分类后,农民把能卖钱的先收起来,湿的、可腐烂的垃圾集中堆积,形成有机肥。其他的垃圾,经过保洁员收集转运,到镇区进行集中处理,很好地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 C/ H/ C5 s! ^0 l/ M 在宣传教育方面,唐县镇也创造了经验。为了破除农民的陋习,唐县镇在镇里中小学开展了垃圾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提高了群众垃圾分类意识,促使垃圾分类落地,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污染。
( [4 s1 f$ r/ P 在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上,大洪山长岗镇是我市第一个“吃螃蟹”的。该镇2014在全市率先“试水”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长岗镇区的环卫工作外包给武汉一家公司,用专业人做专业事,全面提升了大洪山环卫质量和管理水平。现在整个街道“一尘不染”,环卫质量的提升形成了“蝴蝶效应”,街道居民的环卫意识明显提高,乱扔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
( {+ z' l A2 H) }; O( } 当然,垃圾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的清扫、分类,中期的转运,后期的填埋乃至焚烧发电等综合性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而这一切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这需要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的重视和支持。$ k/ Q9 z; h* M
空气里有没有恶臭、村头是不是垃圾飘舞,生态环境的好坏是每一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得到的。清洁乡村、美化家园、让生活更美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如何让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对各级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的考验。
4 H. O K' z" y- p) X)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