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通讯员 李明清 冯礼鹏 8月桃园大多收果已有时日,但在广水郝店镇铁城村,刘启光的桃卖得正欢,园外皮卡等货,园内顾客盈门。刘启光擦着汗对记者说:又来一家电商订货,今年只怕不够卖了。 他家的黄桃,皮、肉金黄,味甜似蜜,所以又有个好听的名字:黄金蜜。别人罢园了,他再上市,十分抢手。 别人已罢园,他咋还有鲜桃?村支书韩家华说,老刘是育桃“土专家”,早、中、晚熟桃都有,他种桃的最大突破,是运用大棚。 桃花棚里棚外开 桃树一般露天栽。 大棚里多育低矮苗木果蔬,桃树高高,也能罩大棚? 刘启光说,难度与效益成正比。 2002年,他在一本农科杂志上看到,山东有人用大棚育桃,觉得新鲜,跑去取经。回后辟地1亩搞试验。但技术没过关,头年大棚结构不合理,1亩仅收50公斤桃;次年棚内桃树的需冷量没算好,花多果少,收桃90多公斤。有人笑他不懂科学,说山东的纬度、土壤、日照均与湖北不同。苦闷很久,找各种资料分析比对,仍选择坚持。2005年,成功了!亩产1400公斤,5元/斤,被抢购一空,前两年投入全部收回,还略赚。喜极而泣。 2006年他将棚栽桃扩至34个棚共70亩,又辟地20亩用大棚栽植“超红珠”油桃,亩产1750公斤、产值1.4万元,分别是同期同品种露天栽培的1.2倍和4.7倍。2010年又用大棚栽培“美国红冠”桃,亩产2400公斤,产值3万多元,分别比露地栽培增长了14%和78%。 省农业厅高度关注。省农科院研究员何华平教他上市前科学给水,抢抓最后一次果实膨大期,增加产量。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国怀实地考察后认为,这种栽培模式可在鄂北大面积推广,建议他结合品种、土壤和地势实际,将大棚与露天两种方式兼顾,效果会更好。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郝店镇及周边地区目前棚栽桃面积已达1000多亩。 半年多仍有桃卖 刘启光61岁,当果农已30多年。 眼下正俏的“黄金蜜”是2013年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他试种的,5年精心培育,现已成他的拳头产品。 “大棚栽植可错时上市,品质再一提升,俏绷了!”他说,“黄金蜜”园60亩,可产桃15万公斤,6元/斤,今年销售可达180万元。 刘启光现有果林250多亩,种有“超红珠”“蟠桃”“美国红冠”“日本大红”等20多个品种,大棚与露天栽植兼具,早、中、迟熟搭配,每年从5月初到国庆黄金周,他都有优质桃上市,能满足各层次的消费者对果桃的时令需求。 他带记者参观他的果园,兴致勃勃数家珍,这叫“美国红冠”,6月初上市;这叫“日本大红”,7月初成熟;这是“蟠桃”,9月初成熟…… 火焰高靠众人柴 刘启光早年当过代课教师、村支部副书记,还是广水“十大土专家”之一,一直热心带乡亲们蹚富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说。 61岁了,仍紧跟时代,很注重培育品牌,已注册“启光”商标,并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 他还成立了金竹果林专业技术协会,请教省农科专家,自编科普资料,免费发给乡亲,谁遇技术难题,他有请必到,耐心讲解。 郝店镇党委书记徐屾说,他们组建了由刘启光牵头的金竹果林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销售“五统一”;镇政府还与武汉知名果商合作,打通了直供武汉光霞果品大市场的销售渠道。目前,合作社有社员60多户,联系农户200多户,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优质桃4000多亩,年均可为果农增收6000多万元。
0 m" B0 k! e, 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