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随州要闻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4618|回复: 0
收起左侧

阅报栏的变迁

[复制链接]
楼主

客户端新闻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9-12 10: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李阳波5 S/ r3 `7 E9 h5 x9 L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还没有个人订阅报纸的经济基础,一般人读报主要靠阅报栏。当时我在上小学,每天放学总要停留在离学校不远的街边阅报栏前读报。那时的阅报栏很简陋,其实就是一块木板,上面贴上报纸,但我每天看得津津有味。正是透过报纸这个窗口,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开始模仿报纸上的文章写些小稿。工作之后,我在工厂办过黑板报、宣传栏,将企业的政策、信息等传递给一线职工,采写的新闻也多次被省和国家级报纸采用。; y7 q$ M. g9 F! a+ h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科学的春天来临了,不少地方报还未复刊或创刊,然而一些剧场、影院、文化宫前已建起了自己的板报栏,除了介绍剧情外,主要刊登观众的影评、娱评等。从早到晚,报栏前人流络绎不绝。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很单调,板报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那时我是板报的常见作者,只要欣赏了新片、新剧及群众文艺演出,便发表观后感。  I0 o6 m2 t2 h' a9 d8 F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特别是九十年代起,中国各地地方报纷纷复刊或创刊,车站、社区、学校、医院、繁华大道等公共场合都建起了阅报栏。每天清晨,总有人在固定的时间里对阅报栏撤旧换新,但通常在换新之前就已经有晨练结束的人群守候于此了。这是人们为了抢占有利地形,边“复习”昨天的内容,边等待今天的新闻以满足其先睹为快的需求。
' Z6 O1 g; E* Q& ]5 X" w  b3 r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报栏却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广告牌。有些地方虽然报栏仍保留,但早已不贴报纸而被广告占领了。诚然,现在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人们大多喜欢从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阅读各种文章,但纸质媒体,特别是报纸在很长时期内是无法被网络媒体所取代的。因为报纸拥有高素质的采编队伍,具有掌握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向读者提供更多可靠可信的新闻内容。
6 T" G$ S! R, R  我曾随同省里检查团检查精神文明建设,团里有位领导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看基层有没有阅报栏,报栏里是不是张贴当天的报纸,否则就算汇报得再好,他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不到位。”的确,无论是对企业员工,还是对社区老百姓,抑或是对流动人群,建个阅报栏,及时更换报纸,有时比耗资巨大的文化大项目更实际、更管用。4 i% j: D" G. ?& G! \; N/ o
  其实,小小阅报栏也是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个性特征,当地报纸则是这个城市的素描,外地游客要了解所在城市,阅读当地报纸是一个好途径。
6 b! f$ \1 R+ w  前不久我重回随州时,见到繁华道路两侧,设置了很多美观大方、且夜晚会亮化的阅报栏。这些阅报栏的外形设计独特新颖,不仅方便了人们看报,还成为“文化随州”的特色景观,小小阅报栏折射着这个时代的变迁。
3 M. d1 B' K( Q" _) d) n8 j1 S2 { t01ee0218d5ffbdf084.jpg 6 s2 C1 N  ?3 I* E
返回随州要闻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