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讯 特约记者 程鹏 通讯员 廖明安报道:灵芝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现和使用的中药材,在民间素有“仙草”的美誉。相传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迂七十毒”,服灵芝而化解。时代变迁,昔日闺藏深山的“仙草”,如今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良方”。 近日,走进随县澴潭镇涢阳村的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只见一顶顶大棚中,一朵朵鲜艳的灵芝破土而出亭亭玉立,形若祥云、艳如初阳。 “这茬灵芝刚出十多天,再过一个星期,它们的颜色会变成深褐色,个头会变得更大,那时就可以采摘了。”合作社经理陈力介绍说,灵芝的采摘期从7月一直持续至10月底,可以采4到6茬,每亩全年可采灵芝1500斤,产值达5万元。 80后的陈力是一名残疾青年,9岁时因一场农业生产事故失去右臂。初中毕业后,陈力在父母的资助下在涢阳村开了一家简陋的百货店维持生活。凭借灵活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的店铺渐有起色,生意越做越好。随着香菇种植热的兴起,陈力一家也开始兼带着种植袋料香菇。2014年,自感技术成熟的陈力决定大干一场,他注册成立了涢阳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始尝试袋料香菇的规模化种植。 几年的滚动发展,如今,该合作社已建成日产2万袋全自动生产线一条、100吨冷库1座、节能环保锅炉1台、大型高温灭菌柜3个,还购置了众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合作社每年种植袋料香菇20万棒,并为周边菇农生产菌棒30万棒。 “我们以销售鲜菇为主,采摘的香菇会及时用冷藏车直接运到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每斤卖到8元钱,这些鲜菇在武汉的各大超市里卖得很好。”陈力说,鲜菇销售省去了烘干、储藏等环节,节约了成本、缩短了生产销售周期、实现了香菇的差异化销售。2017年,该合作社共销售鲜菇20万斤,销售额500余万元。 陈力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好学善思的他又将目光投向更先进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在一次学习考察中,他开始了解到灵芝的种植技术。“与香菇种植相比,灵芝的种植和管理更加简单高效。”陈力说,灵芝的菌棒使用天然栗树木段,接种后直接埋于泥土浅层中,只需控制好温度、湿度和水分,当年即可出苗受益,而且一次制棒可实现两年生产。灵芝的种植和采收期又正好在香菇棒的养菌时间段里,充分填补了香菇生产的空闲期。 “过去听老人们讲,灵芝是长生不老药,长在深山里,一般人很难见到。如今才知道,它是一种真菌药材,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延年益寿的功效,可以实现人工规模化种植。”灵芝种植的关键在于销路,销路的关键在于品质,而品质的关键在种植技术。陈力从技术入手开始研究和试种灵芝。他多次到华中农业大学向专家学习种植技术,并购得该校的优良母种。经过一年试种,出产的灵芝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并成功的与福建一家制药厂建立产销合作关系。 2017年,陈力按照这家药厂的要求和需求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灵芝规模种植80亩,出产的灵芝由这家药厂兜底回购。一年下来,合作社新增产值400余万元。 “因为定价权掌握在医药公司手中,目前市场上灵芝的每斤售价在30元上下。”陈力说,如果能进行灵芝的深加工,将灵芝生产成灵芝孢子粉,价格将翻十多倍。今后,合作社将进一步探索灵芝的深加工技术,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并无偿为周边菇农提供种植技术。 因为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春,湖北省食用菌协会随县食用菌管理站将“ 随县香菇产业园”设立在这里,并支援了该合作社50万元的生产设备。 涢阳村距离澴潭镇约20公里,是当地著名的经济薄弱村,过去村民全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让该村的土地实现了升值,并充分带动闲散劳力实现就业。该村党支部书记鲁江山介绍,常年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40多个,其中贫困户8户、残疾人15人,最忙的时候村里有 100多人在这里上班。“以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涢阳村脱贫致富的‘良方’,让农户增加了收入,让村集体实现了发展。”
' Y! X' ?; c. D" T; G) s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