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2-6-6 12:22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任蒙
海卿嘱我为《映山红文丛》第三辑撰序,并且说全部文稿整理就绪,发稿在即,真没有想到他们的行动这么快。
去年,《映山红文丛》刚出版了第一辑、第二辑,共十二册。因为是广水市首次以“文丛”的形式公开批量出版文学作品,也是广水籍作家首次以这种形式集中亮相,展示广水文坛的中坚力量,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湖北日报》《随州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广水的这件文坛盛事,随后,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组织了较高规格的“映山红文丛”研讨会,湖北作家网、中国作家网先后对研讨成果进行了报道。
因为广水文学队伍的这次集中展示,市新华书店将设立“广水作家作品专柜”,开辟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文学沙龙,以促进广水文学繁荣。市图书馆也决定开设广水作家作品的借阅专柜,扩大阅读影响。
回头看来,《映山红文丛》一、二辑顺利出版,也在广水文坛产生了一种无形的鼓动效应。第三辑选录了八位作者的作品,作者身份更加多样化:公安干警、人民教师、医生、乡镇公务员、行政退休干部、农民、自由职业者等。从作者年龄上看,一二辑作者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人,而第三辑作者年龄层次分布很广,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每个年代出生的作者都有,充分显示出广水文学队伍的年龄梯次结构。
丛书主编海卿还告诉我,去年出版的一二辑中,除了三部散文之外,其余九部都是诗歌,而第三辑的文学样式则呈现出多样化,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诗歌、诗词等各种体裁都有展示。
记得在那天的《映山红文丛》研讨会上,几位与会的朋友表示,他们要争取被录进第三辑,并且希望我继续为文丛写序。感动之余,我真的感到文丛有没有序言并不重要,由谁来撰序也不重要。还是我那天在会上强调的老观点,能够出作品,出人才,就是一个地方文学生态的最好展现,也是一个地方文学发展的主要目标。
说到这个话题,这里不妨从一个比较长远的视角看看人才对于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够得上“人物”的重量级人才,往往就是一个地方的标志,而这一点并没有被更多的人意识到。
千里沃野,花红柳绿,稻浪无际,自然是丰饶膏腴之地,但最令人仰慕的地方,还是那些才俊辈出的沃土。
地灵人杰,这个成语以区区四个字道出了人才与地域的关系,地灵是孕育人才的条件,而人杰是地灵的结果。至今,自然地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对各地的经济环境起着决定作用,而经济地理条件却是养育人才的物质前提,对人才成长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几十个世纪的文明史是颇具规律性的,而其人物的生长及其地理分布亦有其鲜明的规律可循。尽管这种规律不是某个时代或某个群体可以逆转的,或者说,地理环境的优劣有其天然因素,生命的个体对自己的出生地没有选择的权力。但是,人们总是以自己故乡优裕的生存条件或丰富的历史文化为荣,而那些人文荟萃之地,又以其养育的杰出人才为荣。
许多年前生活在乡下,因为文化荒芜,因为信息闭塞,因为乡亲们都没有见过世面,因为贫困时代带给乡村的文化自卑,大家一起闲聊时,总以为我们应山人说话最土气,应山方言最难听。少年时代的我,还以为中国历史上的瑰丽文化都距离自己很遥远,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好像从来没有流经我们这片土地。后来走出去一听,才知道应山方言并不难听,不土更不丑,也比较好懂,还是卷舌音,是比较罕见的属于“北方语系”的南方方言。同时也渐渐明白,应山的地理位置更不闭塞,漫漫文化长河曾经从这里浩荡流过,这里也曾经诞生过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唐诗宋词中的艳丽花朵一次次在这片土地上璨然绽放,唐宋时代都有文学星斗从这里升向浩瀚的文化星空。
千年文风延续至今,适逢重大时代变革,写作工具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迁使写作变得更为便捷,使文学创作成为一种越来越普及的文化活动。广水文坛与时俱进,坚持以出作品出人才为目标,想方设法为广水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搭桥铺路,搞好服务,团结和吸引更多的作者参与创作实践,努力促进创作队伍壮大,为广水的文学繁荣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映山红文丛》接连推出三辑,都由广水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策划,主管部门将其作为打造广水文学创作方阵、扩大广水作家群体对内对外影响的一大举措予以支持。同时,这也是对广水文学创作阵容的一次检阅,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者崭露头角,让人倍感欣慰。
广水的文学创作更值得期待,广水文学的未来一定是春色烂漫,鲜花满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