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加地是个很诗意的名字,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不过是一片种植花椒的耕地。如今,你无法找到这里曾是田园的任何线索,它已成为这座庞大且混杂城市的一部分。 90年代建成的花家地小区,住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来来往往,房屋兴替荣衰,人们自顾自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01、轴线的机遇 一个博物爱好者想在拥挤的旧楼中重建他的生活。但这栋老式公寓的早期设计显然不算常规。 机场高速在东北二环上接了条斜线,花家地一带45度角街区结构随之而生,引得走惯了横平竖直四九城的出租车司机的抱怨。而上世纪末建设的这幢临街塔楼,自然而然把斜线吸收其中,于是三角边界线成为这个小户型平面的显著特征。 厕所和厨房出现了死角,起居室隔成两居显得空间逼仄,做大一居又产生功能缺陷,且放不进合适尺寸的家具。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样的户型同时制造了一个“多点透视”妙趣视角,状如园林的分岔廊道。
无论白日的座椅如何凌乱,入夜所有的家具们则各归其位,收纳至简,毫无例外。这样逼仄的小空间里竟容纳着数十人的公共生活,这种活动家具的布景术为70平米室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设计参考。 起居的木台容纳了睡眠,储物,工作,休憩,投影的多种功能卧室也暗藏了阅读的台面,灵活的单人家具和地毯搭配,轻松地变化着不同的生活场景。 02、屋中造屋 伦敦国家画廊中《圣杰罗马在书房》一作中展示了这样妙趣的空间,一座单一色彩的巨大的家具(包含了书架书桌座椅)置于充满拱形的的室内之中,漂浮在浅色的地面之上,家具内部的拱顶结构和建筑室内的拱顶拱窗呼应,左侧的拱门勾勒出窗洞,将透视伸向更远的室外。
而另一幅中国古典小说插图《拜见高堂》中,作为建筑的房间和位于室内的供桌,前景的供台融合一体,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尺度以相似的形式并置。 这两幅绘图让人可知: 一、家具和室内空间相似相融,难舍难分。 二、室内和家具产生类似分型的关系。 换句话说,家具本身是缩小的房间。如此以来则会放大室内空间的尺度感,扩展视觉进深,产生重叠透视的感受。这种“屋中造屋”的手法被用在多处,比如房门入口处的框景桌,将视野打开。 而起居,卧室,厨房三处临窗空间则被设计为形态各异的“窗亭”,局部的木色家具在整体白色空间中“框景”,变奏的材料表述使房间展示出更大的空透体验。 03、一座普通公寓的生长年轮 室内设计往往将过往的历史擦除得一干二净,然而这里仍然希望留下一些“记忆”,一则“物尽其用”,减少水电改造的费用,二来去实验一些家具的“中古拼贴”。遗留的玻璃桌被作为结构承托木桌面,露出纤细的柱腿。 在施工中发现折叠门重量过大,于是裁出一米直径的半圆,结合宜家柱腿,做成可推拉的“吃饭”,“工作”,“梳妆”的三用“花好月圆”桌。 黑色的柜子被砍半,结合宜家柱腿形成厨房的储物柜;原本贴着黑瓷砖的厕所被进一步强化,形成“幽寂”的如厕体验。
地址:水郡世家正门以东50米
咨询热线:0722-3586655 18107222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