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宁 于 2023-10-17 09:01 编辑
双星村古老庄园的故事
文|王玉玲
白庙,历史悠久,久远得让人无法探知,那些久远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慢慢遗忘,为了找到这些蛛丝马迹,我用真情的话语,激活了快90岁的老人,四十年代初出生的老人,还有几位七十多岁老人记忆的细胞,收集了一些零碎片段,寻找到了白庙古老塆子的来历。虽然这些老人的记忆已不太清晰,但这些故事,已让我感动不已:“白庙真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藏着这么多仁人志士,他们用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灵山秀水里建造了那么多各具物色的时代产物。”
白庙是个好地方,地势高,以七岭山(也叫庙儿尖)为分界,七条山脉拱托着山顶。山顶曾有古城墙和房屋,70年代山顶可见城墙、朽木、破碎的瓦砾。老人说,山顶的建筑是抗日战争时期,周围百姓用于躲避日人的地方,也有军队在这里激战过。七岭山是一山跨三地,东是草庙村,南是三里岗镇肖家垭,西是二队三队,北是四队,也是二队、三队、四队河流的起源地,无论往哪一方走,都是河流向下流淌,且阳光充足,盛产稻谷、麦子、豆类、棉花、板栗、柿子、桃子,李子。山上以栎树、松树、柏树和黄金条为主要植物,麻瓤土质,很少长刺藤,不像其他地方荆棘遍野。各类蔬菜生长茂盛,在这大山里,冬暖夏凉,是这里随处都是古老“庄园”的重要原因。这些能人志士,在七岭山下,白庙山村,修建了那么多田地,虽然后来不被时势认可 。但这些“庄园”、层层叠叠的田野、大坝高筑的堰塘,足以证明他的智慧和财富,所以白庙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虽然那些老物件大多已不存在,即使有少许遗迹,都已是断垣残壁。但无论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是那样美好,那一幅幅美丽的图,串联成一幅巨大的画,在我的心头徐徐展开,让我的灵魂在此安放。 白庙村是红星村的前身,更是今天双星村的主体部分。
白庙村的由来 该村中部蜿蜒绵长,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之中,在原一组下段与原八组中段之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清代时期在此建了一座庙,名称为“白庙”。 ]据说当时庙宇建筑豪华,气势不凡。大量的善男信女前去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解放前夕的一九四六年国共两党在此地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尤其是以席利民,王维若领导的地方武装,积极配合前线作战,经常在白庙周围活动,并在庙里开会,研究斗争方案,国民党方面了解这一情况后,恼羞成怒,派人将这个红色活动中心付之一炬。 从此,这座古庙只剩下残垣断壁,现在还可见一些青砖和破碎的瓦砾,后来又遇到了破四旧,这座庙就没有修复。
白庙村村名渊源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一九六四原白庙村下辖四个生产小队;西头相邻一山之隔有个青桐村也辖四个生产小队,当时为了便于管理就将白庙,青桐合并在一起,时逢″四清运动",两个大队合并成″红星”大队,下辖八个生产小队,成为当时团结公社的龙头″老大"。直到一九八四年村名再次变更,由原来的红星大队改为白庙山村,下面的生产小队改为″组"。随着行政机构不断完善到了二○○七年上级将白庙山村与北边的五星村合并,双星村故而得名。 [ 1982年的随县地名志记载:白庙大队位于林柳公社西部。耕地面积:1455亩,8个生产队,81个自然塆,1069人。以农为主,主产稻谷,小麦,棉花。1958年以山命名为白庙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星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恢复白庙山大队名称。驻地系新建 居民点:熊家湾、宋家湾、拐椒树湾、黄土垭、上台田湾、栎树湾、金家湾、天井畈、熊家垭、何家槽坊、黄家湾、陡坡、刘仁河、黄家老屋、张家老屋、钟家湾、 花屋湾、熊家畈、楼子湾、桂花树湾、香棚湾、麻 湾、长 岭、马家湾、榨屋湾、杨家咀子、堰 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具有历史意义和古典文化的庞大的塆子。 一队:回龙塆 主人杨姓人家,这个塆子坐北朝南,门前有一个大大的山头,将整条本来弯弯曲曲的河流又拦成了一个大转弯,听老人讲:古时候,一条龙带着雷电和瓢泼大雨,游到这里的时,这里的河边长有一棵很大的鸡官树,传说龙最怕鸡官树,所以在这地方不敢往着走了,就回头往回游,导致这里成了一片汪洋,它停留的时候,尾巴不停地搅动,把这里的河流搅成了一个深潭,而且山头也搅成了弯弯的龙尾巴的形状,山头伸到了一条冲的中央,形成一个大大的弯。 伸在冲中央的山头上有几棵大栎树,像守护神一样伫立山头。 后来一杨姓人家,看中了这里,说:龙停留的地方一定是一块风水宝地,就在这里修建了房屋定居,塆子的名字取名“回龙塆”,杨姓人家住在这里后,田地不断增加,人丁兴旺。更让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这户人家在这里建了房屋后,无论涨多大的水,河里的水怎么样泛滥成灾,但大水只是停留在台阶下不漫进杨姓人家的屋里,一直是一个不解的谜。据说这个塆子解放后分给了贫下中农,后来搬迁的时候还在这座老房子的地下挖出许多银圆和铜钱,可见杨姓人家的财富不一般,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塆子名字的来历和古老故事。
二队:榨屋塆 坐西朝东,解放前主人陈姓人家,但为什么又曾经叫杨个榨,后来为什么又是陈姓人家在经 营,可能还有许多故事,因年代久远,知道的人都已不在人世了,所以成了一个谜。 杨个榨建在一个条小河边,房子的左边有一棵很大的银杏树,有两进两出的房屋,屋中央有一个院子,还有几间横屋,屋的墙面都是青砖建造,地面也是用青砖铺成,房梁上雕龙画凤,建筑别具物色很是宏伟。旁边有几间房子用于榨油用,他们靠祖传几代人开榨坊积累的财富,成就了这份家业,只要他们家榨油,这一条冲的风里,夏季里飘着菜籽油的清香。秋季里都飘着芝麻油,棉花籽油的浓香,让人直流口水。因此,让这个榨油坊远近闻名,几个村里的村民都到这里来榨食用油。村民将夏季收的菜籽,秋天收的芝麻,还有棉花籽都送到榨房里存起来,需要吃油的时候就去打,体现了这个榨油坊老板的诚信,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食用油的便利。 三队张家老屋 坐北朝南,塆子的名字叫张家老屋,其实这家房屋后来的主人姓王,房子建在一个三面环山的怀抱里,墙壁都是自制的土砖建成。但房屋很多,有几进几出,有几个小庭院,走廊的柱子,是一整根圆木支撑着上面的檩子,横端上有雕刻的花纹。门前有一个长长的稻场,稻场前是一口长长的堰塘,稻场两头、河堤上有几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呈雨伞状,枝繁叶茂。这个塆子前有好多银杏树,屋后有很多粗壮、高大、茂盛的栎树,后来这些房子成为村里的学校,可见房屋之多之大。 张家老屋的上面还有很长的一条冲,冲的起源是七岭山下,为什么那个时代的有钱人家建房,总爱选择在绿水青山,依山傍水的地方,一定有他们的一套居家理论。 张家老屋冲的最顶端有一个口堰塘,堰塘崖子里有一个小桶粗的洞,长年往外冒水,堰塘上方有一块长满茂盛植物的空地,这口堰塘就在七岭山的下面。因为这个洼子很是荒野,冲里面有很长一段距离没有人烟,有一年一孩童和爷爷一起在这洼子里放牛,爷爷在洼子下面拦着防止牛吃庄稼,孩童就顺着山沟爬到山顶拦着防止牛翻到了山那边,太阳要落山了,两头牛总是惊张六耳的样子,鼻子里打着响鼻,爷爷总感觉牛的行为有些怪异,便对山顶的孩童叫着赶牛回家。孩童早就希望回家了,便顺着上山时的山沟往下边连滚带爬,突然看到一根乌黑的,像栎树皮一样花纹的,有小水桶粗的“树筒子”挡住了孩童的去路,孩童正准备从那树筒子上跨过去的时候,那树筒子却在移动,孩童感觉到不妙:“这树筒子怎么还在动呢?”细看到一下,那树筒子不见头也不见尾,还把两边的植物压得分开了,孩童虽然还不到10岁,但她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树筒子,吓得撒腿就往山顶连滚带爬地跑去,但也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爷爷没听到孩子的声音,在洼子里大声叫着孩童的小名,孩童从山顶绕开那个“树筒子”跑到爷爷跟前里,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爷爷看到孩童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感觉情况不妙,然后牵着孩童的手,赶着两头牛就往回走,等孩童平息一下后才说:“爷爷快走,这里有怪物。”后来孩童才对大人说出了这一怪事,家人说:“这个洼子太荒野了,连着三个洼子没有人烟,肯定藏得有东西,以后不要去了!”也就是这一年夏季的一次夜晚,雷电交加,暴雨滂沱,第二天早上,人们就看见这个出现“树筒子”的山洼子,堰塘后面的那块荒地塌陷了很大的,圆圆的一个大坑,坑内很是光滑,堰后面的那个洞也撕开了一个口子,洞对应的堰堤也断了,堰塘下面一条冲的田埂无一例外的都断了一道口子。后来老人说:“那东西走了,是被那孩童看见,修不成正果了,回归大海去了!”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没法考证,但那件事,那孩童看到的东西绝对是真实的,其实并非龙,可能就是一条巨大的蛇,在荒野的地方或大山深处,这样的东西并不少见。 因此,张家老屋是很有考古性的,也是风水很好的地方。时势的原因,50年代初,主人弃屋而逃,这个偌大的院落,大队用于创办了一所学校。一直到七十年初期,学生越来越多,大队才将学校迁往了新校址。 双星村(原白庙村四组)有个并不起眼的自然塆名叫"金家塆″,它位于柳林镇大堰角村(原草庙村一组上长冲塆东侧,并且只有一山之隔的山洼中。它像一叶扁舟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而乘风破浪,时而徘徊不前,最终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这里用有限的篇幅展现金家塆曾经的辉煌。 在大清王朝的1840年前后,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彭正雲先生从三里岗火石冲移居双星村(原五星村三组)新星塆,又叫″杨贵记″。由于他们家庭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投资眼光,看中了金家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他将新星塆庞大的房产及田地卖掉又从姓金的乡中买入了地皮及山场田地,随后立足金家塆,建设金家塆,金家塆的名称不改,沿用至今。 金家塆坐东朝西,三面环山,一口大堰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放置在塆子大门之前,稻场之外。主体设计为五正(屋)五厅(屋),两层院子,主屋两侧纵向设有防火墙,高低有序,错落有致,两侧建有横屋及进出走廊。前面横向建有一挑高过四米的炳墙,中间设计″八"字门楼,其建筑精美绝伦,关键是当时建″八"字门楼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仅如此,正屋右侧建一座二层小楼,称绣花楼,供大家闺秀练习琴棋书画的专门场所,绣花楼前是一片花园,常年种植奇花异草,四季繁似锦,让人赏心悦目。 这样一个气派的山中庄园的墙体采用青砖实心挂斗,白灰接缝。大门框采用矩形整体结构建造而成。门窗为上等木质结构,堪称精雕细琢,龙飞凤舞,栩栩如生。大门门框、门槛是整块石条做成,门斗边蹲着两只高大的石狮子,一只口含圆珠,一只口吐舌尖戒备森严地守在门的两边。 墙面装修也是特别精致,外墙顶端镶嵌各种动物图形,墙檐约50厘米白灰铺底,再现各种花鸟与祥云……一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完美庄园就形成了!试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在山沟里打造这样初具规模的工程是多么的不易!一是突显其主人的经济实力,二是彰显出我国古代的设计者巧夺天工的非凡才艺。 彭正雲老先生是柳林地区彭氏家族之始祖。他不仅十分重视农耕,还特别重视教育,其孙彭开怡先生就是当时比较突出的文化人,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于是,在金家塆右侧又一个山洼中建了一座学堂(就是金屋塆右边隔一个山嘴子的学屋塆),相当于现在的私立学校,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培养有用之人。天道酬勤,后来取得丰硕成果,赢得桃李满天下,再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附近县级官员中大多是他老人家的学生。 由于朝代更迭,时代变迁,金家塆昔日的热火朝天已成为过去式。现在的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打工,或在职场拼搏,其父母年迈跟随子女去城市生活,如今的山村显得有些冷清,落寞与荒凉。 拦冲堰 位于四队下部,与六队交界。故名思意,这个塆子是建在一条冲的正中央,塆子门前的一口大大的堰塘,拦截了整条冲,所以取名叫拦冲堰。 塆子坐北朝南,有8间正屋,8间厅屋,好多间横屋,墙的下一半是青砖砌成,上面一半是土砖砌成,屋的基脚是清一色的黑色石块垒成一米有余的台阶,远远看去,整个房子像是搁在一个黑色大理石的盘子上。房子是两进两出的结构,背靠大山,山脉很长,塆子正背后的山分开了一个叉,像一只手,将塆子握住,内行的人都说这是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屋前一个长长的稻场,稻场外一口方方正正的大堰塘,塆子有多长,堰就有多长,堰的外面有一小块龙田,龙田外是一条四季不断流的小河,小河岸边便是高高的山,山的最高处正好对着房子的堂屋。这房子背靠山脉,面对青山。解放初期,这些房子被分给了三户贫下中农居住。 7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新农村政策的出台,这房子的三户人家先后搬迁到后面半坡上建了新房,这古老的,有着时代意义的房子被拆掉了,夷为平地,改成了农户的菜园,每次看到这块菜园,眼前就会浮现那古老建筑,依山傍水的宏伟模样。 搬迁时,墙里面挖出不少紫色的纸币,一卷一卷地塞在墙缝里,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因为是纸币,村民没有保留古迹的意识,扔得到处都是,后来被毁掉了。 建于什么时代无从考证,知道这个塆子来历的人都已作古,只知道这是一张姓人家的座下,塆子上下的田地都是这户人家的。 70年代这个塆子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真实事,那是冬季,风和日丽,天上没有一丝云彩,邻家贵伯(张德贵)家趁着太阳好,晒了两晒框稻谷,准备第二天去脱粒成大米,正中午的时候,塆子里三户人家都在家里吃饭,一阵旋儿风,从贵伯的家里吹了出来,将他家晒在堰塘边的两晒框稻谷全部卷到堰塘黑幽幽的水里,随后旋儿风将堰塘里的水卷成一个几米高的水柱子,从贵伯家门口的堰角旋转到斜对角的堰角后,一直卷到对面山上,山上的树被这怪风卷得呼呼作响,然后到翻过山岗那边的洼子里去了,后来怎么样平息的,没人看见,也没人知道。塆子里的老人说:“这是拐风,不过跑到山那边去了”,这件事一直是个谜,没人解说清楚,所以拦冲堰很是神秘。 五队 熊馆 坐西朝东,三层的屋,两层的院落,新中国成立时,主人姓刘,坐落在一个三面环山的深山里,大有曲径通幽处的意境,房子后排的正屋就有一二十间,院子两边有横屋,结构为前排厅屋,中排正屋,后排正屋,房子的基脚是用石块砌成,墙面全部是清一色的土砖砌成,房子背靠的山脉是寨子岭延伸至此。 四十年代末期,熊馆塆原主人,突然提出要卖田、卖地、卖山,转让所有财产,人们以为他要在外面去发展,却不知道是这人的精明之处,他看到时代的政策要发生很大变化,决定抛售所有财产。被已具备一定财富的刘正言看到商机,买下了这些山、田、房,两年多后,新中国成立,对土地进行了全面改革,刘正言被划为地主成分,人们笑话这位老人是“破锣、没落地主”,是笑话刘正言没有远见,成了上一任主人的接盘侠,被后人代代相传。 后来这个塆子居住着汪姓三兄弟,刘姓三兄弟,陈姓人家居住,可见房子之多,家业之大。 拐椒树塆 主人戴姓人家,门前有一棵很大的拐椒树,塆子的名字可能是因为有这一棵拐椒树而得名的,房子坐西朝东地建在三面环山的洼子里,房前一个大大的稻场,稻场外一口大堰拦在塆子的门前,堰的左边有一条羊肠小路,供塆子里的人进出,冲口小,里面大,像一个坛子将拐椒树塆装在里面,寓意是聚财之地。塆子的后面是一座大山,山脉由一座叫马安山的山峰延伸。建这座房子的人一定是请了风水先生才选址于此的,很具庄园物色。
房子是三进三出,里生外熟的建筑,房子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分给了四五家贫下中农居住。其实此时的戴姓人家,上几辈人积下的财富已基本耗尽,只剩下一些田地和山林,曾经的辉煌不再。 药铺塆 早期叫槽坊,办有熬糖、煮酒、扎棉花、压面条等手工业的小作坊。后来刘姓人家,寻医问药治病救人,又开始制药丸、膏方、膏药、汤药等,这里又成为当地有名的“诊所”,药味在门前的冲里漂浮,人们就将这个塆子称为药铺,习惯了叫药铺塆,主人也因此聚集了不少财富,成为人们心中的有钱人家。 房子的结构为两进两出的,后排为正屋,前排为厅屋,两边为横屋,大块的土砖建造,坐落在熊馆塆下面的一个山边,因为主人是医生,塆子的知名度很高。 六队:熊个垭子 坐西朝东,门前一个大大的稻场,场子外一口横跨两山的大堰,土墙房子,两进两出的结构,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没法考证。塆子的左边山上,有很多棵大栎树,是这个塆的经济来源之一,每到秋季,橡子成熟了,塆子里的人,住在周边的人们,每天会起得很早,到树下捡橡子橡碗卖钱买油盐。 七队:刘仁河 坐西朝东,位于一条河边,《随县地名志》记载:传闻往年瘟疫流行时,唯刘仁未死,故名。房子很多,塆子很大,是方圆房子最多的人家。也有老人说:这房子早期是一位叫刘仁河的财主建的,故以自己的姓名命名,后来被代姓人家取代。刘仁河长长的塆子门前,长长的稻场,长长的大堰,堰堤外面是一条四季流淌的河流,河滩有几棵一人合围不住的大鸡冠树,因河边水分充足,淮树非常茂盛,象征刘仁河的兴旺 。这个塆子一定有许多故事,还有故事里的人,只是已被一代一代人地替换,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只知道这个塆后来住了七八家贫下中农,房子之多,之大可见一斑。
何家槽坊
坐北朝南,是何姓人家修造,有一座很大的三进三出的庭院,有10多间正屋,10间多中房,10间多门厅,左右两边的横屋。门前一口大堰,作为这个大家庭洗衣洗菜,灌溉下面的稻田之用,屋后修有一口小堰,用于饮用水专用,堰堤上栽有竹林,竹林后来发展到两边山上,将这座庭院围成半圆形。环抱着塆子两边的山头上,长有几棵一人合抱不住的大栎树,山边还有一些苍翠的大柏树,让这座“庄园”显得格外豪华兴旺。 房屋外墙是青砖砌成,内墙是自制的土砖砌成,院子中央用石块铺成,齐小腿高的门坎是黑色石条,过院子到里层屋子去的过桥石墩都是黑石头铺成,屋顶布瓦整齐有序。显得森严气派,可见建筑者的经济实力。 稻场边有石滚(脱粒稻、麦子、豆类用的),有碾子(将稻谷加工成米的石器),雷子(一种木器,将谷加工成米的器具),屋檐下有风车(将脱粒后的粮食里的杂物吹干净),厅屋里有老磨盘(用于磨面粉,磨豆腐等等),羊叉、掀棚、撮箕、筛子、簸箕、晒框、系子、超子、力、耙等农具一应俱全这些器具,也是每一个大户人家必备的物品。 八队花屋塆 房屋坐东朝西,早期是经济实力很强的华姓人家,按照规划,准备在这里建一座很大的庄园,房子门前有一大片田园,最大的一块田有一担二斗田,房子的门面墙壁是青砖两层挂斗,夹层里填的黄土泥巴,墙的顶端装有石头的龙凤物,屋顶黑布瓦铺成,很是气派。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后排的房子是土砖砌成,两进两出的结构,前面一排厅屋,后面一排正屋,左右两排横屋,房子正堂屋的墙外有一个国(就是一座古墓)至今天还存在,从外面可见一个青砖砌的拱门,门里面有一个很深的洞,洞内之人是谁?没人敢进去考证。古时候有句不吉祥的话,也许是经验总结出来的:“古墓抵堂,家败人亡。” 华家的房子还没有修建完毕时,因为有钱,因为高兴,主人在他那块一担二斗田中间搭台,唱了两日两夜的戏,以示喜庆。 在农村,一般只有做白喜事才会搭台唱戏,华家这么做的时候就有老有预言:“这是一个不祥的兆头!”华家也从此开始万事不顺,设计好的庄园也没有按规划完工,这个家慢慢走向败落。 新中国成立后,这家人基本没什么人了,政府将这些房子分给了贫下中农居住,中间的堂屋分给了一个单身聋哑人居住,没有愿意住这个墙外有古墓的房子,此时房子有几间横屋已经倒塌,也是向世人宣告华家的消亡。 这里也曾经一度辉煌,风光无限。 这些“古宅”大多都是清朝年间修造,年代久远,有着深远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只是它们都已消亡,在少数高龄人的记忆里,还有少许零碎片段,笔者用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寻找这些历史遗迹,让白庙儿女知道,故乡历史长河里,有过很多能人志士曾在这里奋斗过,创造过,努力过,辉煌过。在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使命后,最终被飞速的时代列车摔下,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之中。无论时光将这些历史文化覆盖多深,它的乡土气息永远在白庙儿女的心中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