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一支高跷队伍踏着黄土地而来。 …… 今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开篇节目《龙舞》,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没想过我们的高跷艺术还能这么表现。” “拍摄的时候就觉得很了不起,最后的成品效果更让人震撼。” “二十个人的高跷队最后出现了二百多人的效果,真是没想到!” …… 河南卫视春晚《龙舞》节目。 谈及演出时的感受,时隔半年,参演高跷部分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社火的高跷队队员们依然难掩激动。 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鲁沙尔高跷,以跷身高、演员多、表演生动、变化丰富、节奏鲜明、韵律高昂而出名,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2008年鲁沙尔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也是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鲁沙尔高跷演员众多,成为当地高跷表演人数最多的团体,最高能达到3.2米,在“高跷界”独领风骚。 湟中鲁沙尔高跷。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去年春节,蛰伏了3年的湟中社火再次和大家见面。“去年春节,从节前准备到节后正式演出,我们的高跷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公号、自媒体号关注度很高,从青海火到了省外。” 鲁沙尔社火负责人李玉龙说,节目组就是在短视频平台看到鲁沙尔高跷,通过当地文体局联系到他们。前期沟通和后期节目组实地考察之后,这支由鲁沙尔当地农民、学生、小老板们组成的高跷演出队伍出发去了北京。 “正式开始拍摄的时候发现,放上节目组的音乐大家踩着跷子都不太会走了。”说到拍摄时的花絮,高跷队演员耿生锦笑言,打小听着《放风筝》《织手巾》《绣荷包》这些传统青海小调学高跷,听到不一样的音乐手都不会摆了。最后节目组决定选取和演出音乐一样节奏的青海小调,让高跷演员们扭起来。“效果一模一样!” 《龙舞》节目拍摄中。受访者供图 收起《龙舞》表演带给他们的激动和兴奋,社火队开始投入新一轮工作:15岁的李佳扬踩着高跷在火神会的院子里来回练习。“我还是个待定的,叔叔们说这几天再练不好今年就多练一年。”为了能参加今年的社火演出,其他队员都放假回家了,李佳扬还是会来练习。 “今年我要扮孙猴子。”比起李佳扬,6岁的张国栋已经获得今年的演出资格,随着音乐扭起来像模像样。场子里的爷爷大大(伯伯)们都围着他传授经验,看着张国栋都能自己绑高跷,练习时熟练地前进后退,师父们对他信心满满。 6岁的张国栋练习准备中。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不难看出,身处各行各业的他们,对湟中社火、鲁沙尔高跷的挚爱和对传承、发扬的信心。“十年前就想带着高跷走向全国。”作为高跷队表演领军人物之一的霍生军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的高跷已经踩出青海了,希望以后能踩到全国,踩向世界!” 正月初十,鲁沙尔社火将迎来龙年新春的第一场演出,西宁市时隔多年举行各区县社火集中展演,将有几个节目和广大市民见面。李玉龙和社火队的老把式们再次清点装备,“上次去北京拍摄,重庆的演出队带过去的舞龙真是太好看了,鳞片都是一个一个手工做的,我们的这个是画上去的鳞片。希望我们社火队以后能有机会在湟中大街上舞一条那样的龙!” ) [ D2 ^6 x, w/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