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州日报 于 2025-1-7 09:43 编辑
抢占风口,引领产业迭代升级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观察之一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刘诗诗 滕 锐
编者按:随州专汽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特色支柱产业。当前,科技创新、市场发展等日新月异,为专汽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机遇。即日起,《随州日报》推出专汽产业发展观察系列报道,剖析产业发展的瓶颈,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壮龙头、强链条、拓市场,打造千亿产业。敬请关注。
专汽,随州特色产业“名片”。
因种类齐全、特色鲜明、资源富集、区域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高,随州被授予“中国专汽之都”。
随州,“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沿316国道绵延30公里,分布着220家专汽及零部件企业。去年,专汽产值超过600亿元,是我市工业支柱产业、全省重点产业集群。
新时代新阶段,随州专汽面临着新能化智能化网联化的难得机遇,也有着转型升级不够的现实挑战。
业内人士建议,随州专汽应抢抓风口,推动产业焕新、设备更新、产品创新,引领产业迭代升级,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引领力的专汽之都。
抢抓行业风口,推动产业焕新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和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新能源网联汽车及应急产业专用车迎来风口。
去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销售大好。而我市新能源专用车销量不到1万台,市场渗透率仅为4.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市专汽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专用汽车领域,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领域的开发相对滞后。”市汽车行业协会会长、重汽华威公司总经理陈勇说。
瞄准新能源、智能化新赛道和“专汽+应急”产业,我市专汽企业正在加速转型和突破。
在新能化转型方面,我市初步形成“电动+氢能”双驱格局。程力集团与成都壹为联手打造新能源专用车底盘生产线并正式投产,新楚风与清华工研院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齐星集团成功研发新能源重卡驾驶室,多家零部件企业开发出针对新能源车的轮毂、车灯等配件。
今年4月,程力集团与杭州时代电动合作开展新能源中重卡整车制造业务,曾都区应急产业公司牵头区内20家专汽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参与其中。“该项目具备1万台新能源底盘生产能力,将弥补中重卡新能源底盘方面的不足。”程力集团董事长程阿罗介绍。
智能化网联化改造为专汽产业加载“云翅膀”。随州联通与新楚风、聚力等专汽企业合作,正在开发智能网联环卫车无人驾驶系统。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开发的车联网专用车信息化平台试运行。泰晶科技北斗导航关键器件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项目。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已完成载重监测服务、智慧环卫等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向“专汽+应急”转型也在加快步伐。我市是国家首批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应急产业初具规模,一些企业抢抓应急风口,开发出一批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如江南专汽围绕应急产业开发的高喷消防车、后勤保障车、森林消防车,以及宏宇专汽大排量抢险排涝车、博利特汽高空系留无人机消防车等填补国内空白,深受市场欢迎。
市经信局局长刘涛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新能源底盘、动力电池、电机等项目的引进,同时完善新能化智能化零部件企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同时,按照“专汽+应急+低空经济+三新(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抢抓政策风口,推动设备更新
涂装车间自动喷粉作业,全流程AGV小车精准配送……楚帝智联智能制造车间,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每条生产线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300多万元。
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我市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设备升级改造,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湖北新楚风的涂装车间技改项目,可提升纯电动车厢式运输车和氢能源商用车涂装效率与水平;湖北芯动力的新能源汽车转子轴项目,产品精度、性能可替代进口;楚胜智能工厂建成投产,凯力专汽智慧工厂项目正式开工……全市专汽行业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4家。
今年以来,市政府拿出1200万元资金支持我市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荐35个项目申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已下达1890万元。
数据显示,今年,我市专汽行业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3个,推动设备更新升级,产业迈向高端。
总体来看,我市实现智能化改造的专汽企业还不多,有些企业依然是“敲敲打打”的生产模式。市经信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抢抓“两新”“两重”政策机遇,深入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推动更多的企业“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实现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率。
抢抓市场风口,推动产品创新
今年7月,湖南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随州产排涝车、宿营车、淋浴车等紧急驰援,其中“龙吸水”一小时可抽排积水近4000方,处于全国第一梯队。这是我市企业围绕应急产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成果。
随州是专汽之都,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都在全国领先。但业内人士认为,随州专汽产品同质化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高端产品比较匮乏。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我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紧跟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创新。
我市牵头组建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自建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转化科研成果300余项,推出的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智能化危化品罐式车、纯电动物流车等5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实施“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培育行动。目前,我市专汽及零部件领域共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一批“高精尖”产品不断涌现。齐星集团开发车载无人机应急救援指挥车等新产品,在创新中赢得市场主动。程力集团的医监医保车,多次为航天员返回地面提供医疗保障。江南专汽的压缩空气泡沫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应急通讯指挥车单台售价突破千万元。
抢占新风口,“智”闯新赛道,培育新动能。随州专汽抢抓机遇加速转型升级,一定能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引领力,早日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锻长补短,做大做强产业链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观察之二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冯家园 王聪莹
经过60多年的发展,随州专汽及零部件规上企业达到220多家,但产值却只有600多亿元。
产业大而不强,链条长中有脆,制约着专汽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专汽产业千亿产值目标,制定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吹响发力产业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锻长补短”的“冲锋号”,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让产业链“串珠成链”
12月12日,时代电动(湖北)生产基地一期正式投产。
时代电动董事长罗训强介绍,该基地重点布局新能源商用车分布式驱动产线,研发生产汽车底盘的核心零部件,推动随州专汽新能化转型。
随州专汽产业链条较长,但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较少。比如底盘、液压、水泵等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对此,我市制定出台《随州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坚持以“用”为导向,不断完善专汽供应链。
在动力方面,坚持氢能+电动“双轮驱动”,以新楚风、程力等企业为主牵引新能源商用车弯道超车。
在底盘方面,引进成都壹为汽车、杭州时代电动、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开展新能源中重卡底盘的生产。
“我们与时代电动联合组建星辰新能源汽车,布局的新能源中重卡底盘项目建成后,具备1万台的新能源线控底盘生产能力。”程力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新能源电池上,以犇星新材料、斯诺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企业,构筑起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钢铁等原材料上,业内人士也建议成立集采中心,加大重要原材料的集采分销,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
今年8月,随州国家专用汽车供应链平台正式上线,已入驻企业163家、金融机构13家,上架产品近300款。同时引导90余家企业入驻车百链,205家企业入驻科创链,让产业链“串珠成链”。
推动企业提“内力”
今年全国“两会”指出,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近日,湖北江南专汽的一批森林消防车交付,深受客户认可。
森林灭火,时常面临山大、路陡、水少等“窘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江南专汽作为应急消防车研发生产的佼佼者,研发出以皮卡为载体的森林消防高压供水车,填补了行业市场空白。
产业链锻长补短,关键是提升企业“内力”,发挥好龙头企业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的“链主”作用。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支持齐星、程力、新楚风、凯力、楚胜、金龙等成长为专汽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聚焦新能源、底盘、高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强攻关,引领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
齐星集团实施电动四驱底盘、车载无人机应急救援指挥车等一批新产品研发项目。
当前,行业“内卷”降低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
跳出和避免“内卷”,在于追求差异化竞争,让企业各展所长、各美其美。
行业人士也建议,引导企业朝着“专精特新”、差异化方向发展,研发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真正地让专汽企业“专”起来。
“四链”融合强动能
“四链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12月13日,湖北四通专汽成功入选2024年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升专汽研发实力。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专汽产业千亿产值,以产业链为核心载体、创新链为重要动力、资金链为关键要素、人才链为重要保障,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我市依托落户随州三家研究院、市校合作等科研优势,加强专汽企业技术服务,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
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随州已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专汽企业70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4家,一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健全供应链“金网”,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让企业发展“气血不畅”的难题。
市政府设立10亿元专汽产业基金,加大对技改研发、做大做强企业的奖励力度。今年已落实资金近3000万元。
我市还引进湖北宏泰集团组建融资租赁公司,专注专汽产业发展,半年已投放3.5亿元。开展政银企对接,鼓励银行创新融资产品,发放科技企业贷款12.63亿元。
水积而鱼聚,木茂则鸟集。我市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柔性引才政策,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随州后,组织专家教授65人次,为专汽企业提供技术问诊90家次,解决各类技术难题35个。
“今年已签订合作协议12项,金额700多万元。”院长谭罡风介绍。
当然,“四链融合”还需发力,进一步彰显专汽产业特色和优势。
向“新”而行,迈向“专精特新”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观察之三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 琴 钟金辉
数说随州专汽之“新”:建有省级创新平台60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有5家、7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50多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行业“内卷”持续加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创新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专汽企业的共识。
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驱动专汽产业迈向“专精特新”。
向高而攀,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会钻洞的搜寻车、会上天的照明车、会喷水的无人机……去年11月13日,2024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上,随州专汽应急产品吸引客商围观。
湖北博利特汽带来的“能飞上天的消防车”——高空系留无人机消防车,价值过千万,可满足30层以上高楼灭火需求,填补国内空白。
该公司总经理程钰涵介绍:“公司重金招揽专业人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研发费用投入占比保持10%以上,2024年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市专汽企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普遍缺乏核心研发团队、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导致产品同质化、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系列问题。
对此,我市梯队培育高新技术、优质制造业企业,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动能。
一些企业紧盯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建立研发平台、与龙头合作、向高校院所借智,在上装附加值提升和底盘研制上同步发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
程力集团与整车设计研发公司、成都壹为强强联手,开发第二代新能源专用车底盘,盘活了整车资质。
湖北壹为新能源汽车常务副总经理李想红介绍:“目前已开发5类新能源底盘平台,累计销售300多台新能源整车,并与随州多家企业开展合作。”
创新驱动下,“高精尖”产品不断涌现,有丰富品类却缺乏一流标杆产品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专汽领域知识产权数量快速上升,仅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36件。
向内挖潜,技改焕发新动能
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我市引导专汽企业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扎实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激活发展新动能。
凯力专汽投资6.5亿元打造智慧工厂。该公司总经理梁俊介绍:“智慧工厂将有力推动环卫、应急等整车装备实现能源动力、功能质量、生产效率‘三大变革’,引领行业发展。”
各企业以技改为突破口,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楚帝智联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柔性机器人焊接线、自动化板面式装配线、智能检测平台等,80%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楚胜汽车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转型。该公司董事长董鸣勇表示:“将瞄准罐式车优势品类,持续推动技改升级。计划2025年投资2000余万元对压力容器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填补随州低温压力容器空白。”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实施技改项目144个,1至10月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3.2%,其中专汽领域63个。
目前,全市只有少数专汽企业拥有焊接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行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大企业“智改数转”力度,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等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建强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024年10月,湖北省移动应急智能装备创新中心与武汉依迅北斗公司联手,成功研发应急巡视测绘指挥车,搭载国内首创多机巢无人机系统,集成多项核心技术。
“未来,移动应急救援装备研发制造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点。”齐星集团总经理江正平介绍。齐星与随州多家专汽企业和研究院所共同组建创新中心,就是为了聚合力量,共同攻克关键领域核心工艺、核心材料等技术瓶颈。
许多企业反映,引才难、留才难,创新难突破。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市通过市校合作,走出了一条柔性引才、成果转化的路子。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搭建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省应急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架起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桥梁。
武汉理工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存荣介绍:“5名核心专家教授领衔,26名专家教授和6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研究院成果转化工作,年均服务企业150余家,累计解决技术难题35个。”
依托三大科研平台,先后转化专用车产品研发成果300余项,为40余家重点企业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60余个,开发高端新产品装备30余款。
我市融入全省科创供应链平台,接“天网”、建“地网”,推动创新资源一网打尽、创新需求一键触发、创新供需智能匹配。截至2024年12月26日,入驻205家专汽企业,成功对接技术需求36项。还计划在随州专区设立专汽板块,围绕创新资源导入、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市科技局局长白玉涛表示,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优势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出更多细分领域“高精尖”产品,让随州“智造”专用车驰骋全球。
攥指成拳,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观察之四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刘诗诗 滕 锐
一辆专汽有多少零部件在本地配套?
数据显示,我市拥有专汽及零部件企业220余家,其中专汽资质企业88家,专汽产业本地配套率约41%。而全国主要专用车生产基地中,山东梁山本地配套率约为65%、十堰市达到75%以上。
推动专汽产业做大做强做优,随州的发力点在何方?铸“链条”、壮“龙头”、强配套,攥指成拳、协同发力才能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链”成群,塑造产业优势
集群式发展可以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近年来,为解决专汽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本地配套率不高的问题,我市加快延链补链强链,营造上下游联通融合、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专汽产业集群。
围绕新能源车底盘、动力电池、电机等核心装备加快引进一批关联企业、重大项目。如程力集团与成都壹为联手打造新能源专用车底盘生产线。湖北芯动力、东风马可迅、犇星新能源材料等一大批项目先后投产。目前,我市策划储备汽车产业项目120个。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应用项目37个,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创新支撑平台项目13个。
此外,我市深化与央企国企合作,推动东风集团、中国重汽等头部企业与本土企业战略重组,推进集团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引导零部件企业加快向新能化智能化转型,随州专汽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目前随州国家专用汽车检验中心、国家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国家无线电监测检测中心随州测试基地等三个“国字号”检测平台投入运营。完善专汽供应链平台建设,物流“地网”、数字化“天网”、供应链“金网”、服务贸易“商网”均在大力推进中。湖北交投随州智慧供应链产业园等加快建设,为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劲动能。
做强龙头,壮大“链主”企业
链主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领头雁”,担负着产业生态集聚者的重任。
随州专汽中小型企业多,缺少营收过百亿元、税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存在专汽产业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新能源产品渗透率不高等短板。
我市择优扶强,培育“链主”企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程力依托专汽整车资质,与成都壹为共建上装底盘一体化新能源专用车底盘生产线,已开发5款新能源底盘车。新楚风获氢燃料商用车资质,4.5吨、18吨氢燃料电池车成功下线,49吨氢燃料电池干线物流重卡正在进行测试。齐星集团发挥车身、装备等优势,先后实施电动四驱底盘、18T环卫充换电底盘和车载无人机应急救援指挥车等一批新产品研发,在转型中赢得市场主动。
在“链主”企业带动下,我市专汽产业链向上突围。程力与杭州时代电动合作的新能源中重卡项目启动;湖北芯动力新能源汽车电机转子轴生产项目已批量生产,提高整车续航里程3%以上;楚胜智能工厂建成投产,凯力专汽智慧工厂项目正式开工……
市经信局局长刘涛介绍,我市将进一步通过招大引强、择优扶强、培新育强等方式,盘活程力集团、湖北新楚风两家企业整车资质,加快打造“链主”,引领专汽能级跃升。
抱团发展,增强本地配套
据企业反映,我市专汽企业所需的底盘和核心零部件等大宗商品本地配套不够,多从外地采购,增加了物流成本和供应链风险。
抱团发展、本地配套,企业有期待。
市汽车行业协会会长、重汽华威公司总经理陈勇建议,进一步完善随州专汽产业链布局,推动专汽配套零部件企业发展。
江南公司副总经理江光连说,消防车对水带、高压泵等需求量大,本地却难以找到配套企业。
神百汽车公司行政经理宫经奇说,要推动行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平台共用,促进集群企业相互支撑、共生共荣。
近年来,随州零部件产业不断提档升级,新引进新兴全力、壹为新能源、东风马可迅等一批新生力量。我市生产的汽车铸件已成为中国重汽、东风汽车、北汽福田、上海大众等多家商用车企业定点配套产品。但整体来看,我市专汽产业链条特别是零部件配套企业还不够完善。
据了解,目前,我市正在和三环集团对接,计划招引三环集团来随布局零部件产业园;制定核心零部件清单,计划招引一批零部件生产项目,发展壮大零部件产业集群。
刘涛表示,我们将通过铸“链条”、壮“龙头”、强配套,做大做强专汽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专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千亿元,新能源专用车占比达到20%,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50%。
内外发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观察之五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冯家园 王聪莹
2024年11月29日,凯力专汽的一批二手环卫车、高空作业车等专用车出口格鲁吉亚,后续还有二手专用车产品发往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家。
这是我市首次实现二手专用车出口。
当前,掘金海外市场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进阶全球化也是必然选择。
我市专汽产业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加速引导“随专出海”,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练内功,以品质赢市场
在齐星集团,一个无线电监测车测试基地,是全国唯一一家能实现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改测一体、静动双测”的测试试验场地。
三年前,齐星集团与德国一家公司合作,专注无线电监测特种车辆改装,一举填补我省无线电监测车的生产空白。
一路走来,从车辆改装到车辆检测,再到建基地,齐星集团成为无线电监测车生产、检测的佼佼者,引领着无线电监测车细分领域发展。
随州专汽产业经过60多年的裂变发展,同质化、低质化的弊端一直在行业内滋长。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引导、规范整顿等举措,引导专汽企业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
2024年7月,湖南华容县发生洞庭湖堤坝溃口险情,我市的“龙吸水”、淋浴车、餐饮车等大显身手,彰显了专汽之都的实力。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创新奖励、企校合作,已转化应急产品研发成果300余项,开发出绝缘斗臂车、应急电源车等高端新产品装备30余款。
正是专汽品质的不断提升,在2024年的应急万亿国债中,我市10余家企业签订电源抢修车、大排量排涝车等产品订单4400多台,总额突破20亿元。
目前,全国每十辆专用汽车就有一辆“随州造”,“随州造”市场占有率超过10%,油罐车、洒水车、清障车等六大单项品种销量全国第一。
拓外贸,专汽加速出海
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24年1-11月,中国商用车出口市场增速明显,增幅接近20%。
随州的专用车及零部件也是如此,出口比重持续扩大。
2024年11月28日,齐星集团价值2000多万元的新能源汽车零配件搭乘中欧班列“出海”,后续还有近5000万元的货值等待发车。
近两年来,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内卷”,相互压价销售,企业利润空间摊薄。有专汽企业反映,部分车型的利润仅有数百元,甚至为零。
行业“内卷”倒逼随州车企在出口方面下足功夫,在边境口岸设立展销中心,在国外布局海外仓、KD工厂等,加速“出海”的步伐。
凯力专汽总经理梁俊介绍,2024年实现出口8000万元,2025年力争突破3亿元。
与此同时,随州海关、市商务局也积极为专汽出口创造条件,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广交会、亚欧博览会、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等,意向性订单突破8000万美元;推进多式联运模式,以“公铁水”联运模式解决企业出口难题,降低通关物流成本30%等。
市商务局局长王晓义表示,从2005年专汽出口实现“零的突破”以来,我们推动专汽企业沿着“一带一路”国家拓市场,跟着央企工程项目一起出海,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全市实现进出口业绩的专汽及零部件企业达到61家,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抓机遇,借力换道超车
当前,专用汽车行业正经历重大转型变革。新能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更能够赢得市场青睐、实现换道超车。
2024年5月,程力集团与杭州时代电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底盘换电,夯实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业内人士分析,因新冠疫情导致国外汽车产能未能跟上市场需求,新能源、智能化等在中国汽车上广泛应用,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除程力外,新楚风布局氢能物流重卡,凯力研发新能源环卫系列专用车等,已经抢占了市场的先机。
特别是国家高度重视应急能力建设,为“专汽+应急”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打造应急产业创新联合体,瞄准国家应急十大应用场景,招引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研发一批新型应急专用车,助力专汽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还要抓住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专汽企业技改扩能,朝着智能化生产、5G工厂等方向迭代。
在凯力专汽,仅需90分钟一辆洒水车就能完成装配,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约50%,降低成本约30%,每年生产的全系列专用车年销量超过1万台。
稳住国内,拓展海外。我市积极引导专汽企业做大出口蛋糕,研发新型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提升供给侧需求。
据介绍,到2026年,随州专用汽车全产业链产值力争超千亿元,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提升在“汉孝随襄十”万亿元级汽车产业走廊的分量。
优化环境,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观察之六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刘馨怡
近日,一位安徽籍的车主从程力专汽购买了一辆冷藏车,当即在市交警驻企业的网点办理了临牌。
“方便了许多,不用来回跑,也节省了时间。当天提车,当天就能返回。”车主夏先生说。
为方便外地购车车主,交警部门在13家重点专汽厂家增设服务窗口,实现临牌业务即办即走,服务专汽厂家办理临时号牌5万余笔。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驱动力。
我市持续优化专汽产业发展环境,用心用情厚植发展沃土,助力产业跑出“汽”势。
“放水养鱼”育支柱
企业发展,短期靠政策,长期看环境。
一直以来,我市将专汽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积极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
新楚风,一家老牌专汽企业。因经营、债务等原因,企业一度面临破产。
在企业破产重组阶段,随州市、曾都区的主要领导七赴北京会谈,最终与清华工研院合作,促成“双向奔赴”。
如今,新楚风专注氢能商用车领域,研发出49吨氢能重卡、31吨纯电动重卡、18吨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等多款新能源车。
新楚风并不是孤例——
神百专汽遭遇技术难题,政府为其提供保姆式、订单式服务,最终促成校企合作,打造出吊机中的“战斗机”;凯力专汽寻求新的设备供应商,税务部门为其推送16条供应商相关信息,精准匹配企业采购需求;曾都区法院成立专汽行业“共享法庭”,高效处理各类专汽纠纷50余起,为企业减轻了诉讼负担……
“随州专汽能够发展起来,发展这么快,离不开政府的‘放水养鱼’培育理念,让专汽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随州市汽车行业协会会长陈勇介绍。
数据显示,随州专汽已形成年产专用车25万辆、车身12万台、车轮和轮毂各1000万套的制造能力,产品种类丰富,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做优营商“软环境”
程力集团与成都壹为联手打造新能源专用车底盘生产线并正式投产,新楚风与清华工研院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齐星集团成功研发新能源重卡驾驶室,多家零部件企业开发出针对新能源车的轮毂、车灯等配件……
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我市专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初步形成“电动+氢能”双驱格局。
多年来,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倡导“店小二”精神,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面精准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要素供给、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先后出台《关于推动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随州市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以一系列亲商、爱商、护商的有力举措,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与此同时,我市还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专汽产业链条,三大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组建专汽供应链公司,引入长投集团组建湖北长江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为随州专汽提供“科技+资本+产业+载体”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延链补链、差异化发展。
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引入宏泰集团与随州金控集团组建融资租赁公司,打造随州专用车数智化融资租赁平台,自去年6月上线运行以来,已为企业融资近5亿元。
做实服务“硬措施”
近日,市委宣传部牵头开展了随州专汽产业发展环境调查问卷,收集了不少企业反映的真实问题,如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金融服务环境有待提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够等。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但需要‘硬措施’来托底。”市营商环境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服务效能、加大政策与金融扶持,政企携手推动随州专汽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采访中,不少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加大自查自纠力度,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严肃查处。
——优化市场环境。“加强质量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侵权等违法违规现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市场监管部门表示。
——做好资金保障。金融部门表示,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联手为专汽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增加授信额度,拓宽融资渠道。
——落实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支持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加快向新能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提供有力要素保障,完善物流仓储基础设施,降低企业成本,落实惠企政策,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产业生态。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我市将继续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赛场”,让利于市场主体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愈发充沛,厚植专汽产业发展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