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名被近2厘米肺结节困扰长达一年的患者,在随州市中心医院确诊支气管哮喘并接受规范治疗后,影像检查显示结节完全消失。这场从"疑似肿瘤"到"虚惊一场"的医学反转,揭示了呼吸道疾病诊断中容易被忽视的关联性。
55岁的周女士(化名)自述,过去一年频繁出现刺激性咳嗽、夜间痰多症状,CT检查更发现右肺存在一个直径达1.9厘米的毛玻璃样结节。"医生曾怀疑早期肺癌,建议密切观察,但每次复查结节都在,心理压力非常大。"周女士回忆道。去年11月,其咳嗽症状急剧加重,甚至出现呼吸困难,遂到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住院治疗。经痰液分析、支气管镜及肺功能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合并黏液栓形成。在经吸痰治疗、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后,其症状显著缓解。令人意外的是,一月后复查CT时,肺结节竟完全消失。

接诊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正艳表示,该病例的特殊性在于:"患者长期哮喘未获规范治疗,气道慢性炎症导致黏液过度分泌,部分痰栓在细小支气管内形成局部阻塞。CT影像上呈现的毛玻璃影,实为痰栓远端肺组织通气不良造成的假象。"她进一步解释,直径近2厘米的结节在临床上多需警惕肿瘤风险,但周女士的结节具有三个关键特征:边界模糊、周围伴"小气道征"、随体位变化形态轻微改变,这些细节最终引导团队锁定哮喘相关黏液栓的诊断。
目前周女士坚持使用吸入药物治疗,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肺功能恢复正常。她感慨:"没想到折磨我这么久的'肿瘤阴影',竟是哮喘惹的祸。及时规范治疗太重要了!"
专家建议:
若出现持续咳嗽、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早就诊并完善肺功能等检查,以早日确诊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供稿通讯员:王正艳、贺珍珍、杨杰)
|
|